从天津市规划资源局获悉,在不动产登记中,针对遇到的各种难题,本市主管部门创新招法,打通堵点,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让改革跑出“加速度”。作为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地方典型经验,这一做法近日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家住河西区爱国北里的苏伟,11年前他父亲购买了这里的一处企业产房屋,“房本”是两张泛黄的纸质合同。几年前,苏伟父母先后去世,由于没有正式“房本”导致不能办理过户。当他找原房屋产权单位沟通时,发现这家央企驻津单位已更名,房屋管理经办人也换了好几拨,由于时间久远也难以找到具体的负责人。接到反映后,市规划资源局协调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并与居民、产权单位等一起协商解决办法。通过沟通,市规划资源局为产权单位补证,苏伟与产权单位之间办理相关手续,取得了房产证。“盼望多年的房本拿到手了,这回心里踏实了。”苏伟说。

像苏伟这样,历史遗留房屋产权证问题,时间跨度长、情况复杂,信访矛盾多,群众期盼解决已久。本市主管部门兜“老事”,勇担当,着力解决历史遗留办证难题,让群众暖心。经过近三年努力,解决了近30万户群众历史遗留产权办证问题,但仍有部分房屋没有登记办证。这些房屋情况特别复杂,或用地、规划手续缺失,或土地出让金欠缴、开发主体灭失,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本市主管部门本着不怕让群众“占便宜”的理念,制定了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项目不动产登记问题的具体意见,接续推进解决历史遗留房屋产权办证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今年以来,又为竹新苑、悦盛里等项目的6万余户群众解决了产权证问题,把期盼已久的不动产权证书送到群众手中。这些房屋有了正式“户口”,房产入市交易价值大幅提升。群众财产权益得到有力保障,暖在了心里。

兜“老事”的同时,主动解“烦事”。本市主管部门积极推行不动产登记“两通办”,让群众省心。打通纵、横向服务通道,通过“3端+2p”的“一网通”实现不动产登记服务跨领域、跨区域拓展,做到群众需求到哪里、不动产登记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依托全市不动产登记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数据联动、共享开放,推动不动产登记服务向其他公共服务事项扩展,今年5月份,在市内六区、滨海新区实现了供水、供气、供热联动过户,全面实现房屋过户与水、电、气、热配套设施联动变更,并将覆盖全市域,让群众“零跑腿”,为群众提供极大便利。实行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在不动产抵押登记全城通办的基础上,实施“津心登”App服务功能升级改造,接入自然资源部“一窗受理”服务平台,在商品房预售、抵押涉及的不动产预告登记、抵押登记、登记资料查询业务方面,为群众提供异地网上申请、查询服务,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业务“跨省通办”,避免了群众往返奔波。推进不动产登记再提速,今年4月1日起,全市各类不动产登记办结时限由“0、3、5”工作日压缩至“0、1、3”,同时做到转移登记、异议登记、查封登记、App登记业务45分钟内办结,实现“立等可取”。

此外,本市主管部门还积极创“新事”,实行交房交地交证“三同步”,让群众称心。目前,“交房即交证”进入常态化。本市出台措施满足群众需求,主动对接企业,通过服务前置、优化流程、业务协同、数据共享,首批69个开发企业、86个商品房项目纳入“交房即交证”范围,涉及购房群众近5万人。自今年4月29日首个项目实现“交房即交证”,目前已有10个项目、2220户群众在收房当天拿到产权证,有效解决了群众落户、子女入学、银行贷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同时,“交地即交证”落地。通过审批改革提速,优化土地使用权登记和土地出让流程,今年7月1日,不动产登记“交地即交证”在滨海新区率先落地,节约了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促进项目早开工早建设,让群众早入住新居。

通过不动产登记创新,广大居民群众体验到了政府部门的高效服务。2019、2020年,天津“登记财产”指标连续两年取得全国第七的好成绩,被列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记者雷风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