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0月份各项经济运行数据。从数据来看,工业增速回升、市场销售稳中有升、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当天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0月份,主要指标同比增速有升有落。从两年平均看,多数指标增长有所加快。总体看,国民经济延续稳健恢复态势,继续彰显韧性与活力。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CPI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数据显示,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9%,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2.2%。从宏观指标看,1—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低于年度的宏观调控预期目标。

尽管三季度受到疫情、汛情、部分能源原材料供应偏紧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有所放缓。10月份以来,随着阶段性、制约性因素缓解,市场保供稳价力度加大,工业生产出现了积极变化。特别是民生相关行业稳定增长,消费品生产稳中有升。10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比上月加快了1.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6.8%,比上月加快了4个百分点。

付凌晖表示,从10月份的情况来看,经济运行继续保持恢复的态势。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继续显现,保供稳价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在加大,10月份主要宏观指标总体上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和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国民经济保持了恢复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PPI与CPI剪刀差已达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付凌晖解释,10月份CPI和PPI的涨幅均有所扩大,具体来说主要还是由于PPI涨幅扩大,带来CPI和PPI的差距在扩大。

“从PPI的总体情况看,PPI上涨主要还是由于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上游行业价格上涨带来的。”付凌晖说,10月份,PPI中的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7.9%,影响PPI上涨了13.36个百分点,占整个PPI涨幅达到99%。

PPI涨幅扩大,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是否表明出现了滞胀表象?付凌晖分析:“总的来看,由于受到三季度疫情和汛情等因素的冲击,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和国内部分能源、原材料产品的供给偏紧,也造成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扩大,看起来好像出现了一些滞胀的表象。但是这种情况是受到短期冲击因素造成的,是一种阶段性的状况。”

从经济增长来看,随着制约经济的短期因素逐步减弱,经济恢复态势逐步显现。从10月份主要指标情况来看,生产和需求主要指标的两年平均增速,多数有所回升。同时,市场保供稳价的力度在加大,部分能源产品供给偏紧的状况也在逐步得到改善,这些都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从物价情况来看,尽管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还在持续,但是国内各方面加大增产增供的力度,增加对企业财政和金融的支持力度,这些都有利于降低生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减轻PPI向CPI传导。同时,从居民消费价格来看,目前整体涨幅还是比较温和的,10月份同比上涨1.5%,核心CPI上涨1.3%。

从后期趋势看,我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生猪产能目前总体上恢复,猪肉价格同比还在下降,将拉低CPI的涨幅。同时,从工业和服务业供给的整体情况来看,市场供应还比较充足,CPI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综合这些情况来看,我国经济有望继续稳定恢复,居民消费价格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付凌晖说。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经济稳定恢复态势不变

消费也是社会比较关心的问题。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54亿元,同比增长4.9%,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高于市场平均预期值。其中,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2%,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9%和8.8%,均保持较快增长。今年前10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3.7%。付凌晖表示,10月份我国消费恢复韧性继续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商品零售额增长也是连续两个月加快。

“商品销售稳定恢复,居民购物需求持续释放。消费内在动力仍比较充足,市场供应能力较强,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得到了保障。同时,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升级类消费发展向好。另外,消费新模式助力消费增长的作用也比较明显。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网络购物、线上消费提升了消费的便利性,也带动消费规模的扩大。”付凌晖分析,这些情况表明,我国消费市场的韧性充足,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模式创新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随着经济恢复、就业扩大、居民收入增加以及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消费增长仍然具有较好支撑。

不过,付凌晖也指出,近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下阶段要扎实做好秋冬季疫情防控,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积极增加市场供给,保障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满足。

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10月份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业务预期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均较前值有所回落,如何看待“主引擎”的运行趋势?

“总的来看,服务业企业的市场预期还是保持了总体稳定。”付凌晖分析,随着经济的恢复,企业预期仍然处于景气区间,10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6%,高于临界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8.5%,处于较高的景气区间,表明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仍然较为乐观。

从服务业生产的情况来看,还是保持恢复的态势。尽管10月份的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是从两年平均看还是在加快的。10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5.5%,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接触型服务业虽受到疫情的制约,但也在恢复。居民的商品消费热情不减,“双11”预售也有利于10月份当月的批发和零售业的增长。10月份,批发和零售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4%,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国庆假期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住宿和餐饮业的恢复,10月份住宿餐饮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1.3%,增速由降转升。同时还要看到,随着我国服务业的提质升级发展,国际竞争力也在稳步提升。前9个月,我国服务业出口同比增长27.3%,比1—8月份加快2个百分点。

“尽管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但是服务业恢复发展态势持续,创新发展势头不减,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将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和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付凌晖说。

放眼四季度及明年初,我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持续升高,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全球供应链面临冲击;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消费、投资恢复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尽管面临一些风险挑战,但是总的看,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发展质量逐步提高的态势有望保持。”付凌晖说。

具体来说,一是国内需求有望继续扩大。从消费来看,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疫情防控形势改善,消费升级、消费模式创新的带动作用也会进一步显现。

二是高水平开放的红利继续显现。我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积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成效将不断显现。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2%,其中与其他国家进出口总额增长达到23%。前9个月,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9.6%,同时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也将助力对外经贸合作。

三是改革创新的动能增强。“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营商环境逐步优化,市场活力动力增强,市场主体持续增加,活跃度保持在较高水平。新业态、新模式也在成长壮大。前10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势头良好。

“同时还要看到,疫情之下对居民的生活保障的各方面力度也在加强,基本生活品相关的生产和销售都保持了较快增长。这些因素将会支撑中国经济持续恢复,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付凌晖说,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稳定恢复的态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