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旧空间如何经巧妙改造重焕生机?昨天,“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项目竣工总结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全市遴选出的8个小微空间试点项目通过“市区两级政府主导、高精尖智库引领、公众全面参与”的城市更新工作模式,经过近一年的设计、施工、建设,全部竣工交付居民使用。

当前,北京城市发展进入“减量提质”和“存量更新”的新阶段,城市“边角地、畸零地、裸露荒弃地”等小微公共空间是城市风貌和品质提升的关键内容。2019年,北京市规自委会同市发改委、市城市管理委、北京建筑大学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开展了“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小空间大生活”聚焦百姓身边需求和改造意愿强烈的“三角地”、“边角地”、“垃圾丢弃堆放地”、“裸露荒弃地”等具有“消极空间”特征的小微公共空间,选取城六区8处典型空间作为试点项目。

具体包括: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内公共空间、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内公共空间、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玉桃园三区12号楼公共空间、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宿舍公共空间、朝阳区小关街道惠新西街6号楼小区外西侧公共空间、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牡丹园北里1号楼南侧公共空间、丰台区长辛店街道朱家坟社区局部公共空间、石景山区老山街道老山东里北社区公共空间。这些项目于2020年年底实现开工建设,经过7个多月的施工作业,目前已经全部竣工使用。

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项目汇集北京市和国内的多家优秀专业技术团队参与设计,通过拆除违建、新添健身步道、规范停车棚、共建党群活动室、增设儿童乐园等系列“手术”,老百姓家门口的小微空间变成有颜值有温度的一方乐园。经过精心改造,试点项目已成为环境品质佳、无障碍设施优、使用功能完善、历史文化厚重、居民文体活动丰富、公共艺术经典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示范案例。

据介绍,“小空间大生活”项目接下来将通过梳理、总结、提炼行动计划实施案例,形成“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功能整合、品质提升、活力再现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形成可复制的城市更新改造方法、经验和技术导则。(记者李泽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