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雨季又来了。
“每年这个时候,广州说下雨就下雨,没带伞又要被困在车站了!”对于不少上班族来说,下了公交、地铁被雨困在车站,成了一件颇为烦心的事。
“地铁、公交站能否尽可能地与周边建筑连接起来呢?这样即使下雨,走出车站也不会被淋了。”有市民建议,广州的夏天高温多雨,如果街边的建筑能够通过有连廊或通道与车站连在一起,乘客既不用日晒雨淋,也不用因为下雨被困了。
记者多日走访发现,广州市部分交通枢纽已经通过空中或地下连廊,与周边建筑物实现无障碍联通。其中,在已开通运营的地铁车站中,有135个车站可与周边物业等相连通。
近年来,广州也越来越重视连廊的建设,在琶洲互联网集聚区和广州国际金融城等重点城市功能片区,空中连廊已经被纳入城市设计要求。
珠江新城、天河路商圈已建成17座连廊
城市连廊主要指跨越城市街道,连接相邻建筑的人行通道或天桥,特别是对于城市内高强度开发的区域,连廊能够创造友善的人行环境,也能为市民遮风避雨,空中连廊还能成为观景平台。其实,连廊对于广州市民来说不是一个新鲜事,目前珠江新城、广州东站等CBD区域就建有不少连廊,为在CBD附近工作、生活的市民离开地铁、公交之后能够通过连廊直达写字楼,通行不受天气的影响,也实现人车分流,缓解了交通拥堵。
在今年的广州市两会上,广州市政协委员谭国戟曾提出《关于如何完善建设空中连廊缓解广州交通拥堵的提案》,他认为,建设连廊,是一个方便市民出行、缓解交通压力、增强商业区商业氛围的便民利民工程。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根据《珠江新城核心区立体步行系统规划优化成果》方案,广州市在珠江新城和天河路商圈规划建设49座连廊,目前已建成17座连廊,主要集中在珠江新城和广州东站。现阶段,广州市也正在推动5座新连廊的建设工作。
已有135个地铁车站通过连廊与周边物业相连
当连廊能够实现与交通枢纽和建筑无障碍联通,才能更好地发挥接驳作用。近年来,广州市发挥城市管理的智慧,通过空中连廊,加强建筑与周边公共交通站点、公共空间有机衔接,实现空中连廊的交通系统化。
据初步统计,在已开通运营的地铁车站中,有135个车站可与周边物业等相连通。
走出猎德地铁站B出口,市民李女士直接在负一层无缝步入天汇广场地下连廊,进入商场。据记者观察,市民通过这条连廊,不但可以进入天汇广场购物,还能进入天汇广场楼上写字楼,通过天汇广场的几个出口,可以直达周边多个写字楼和住宅小区不用走出地面受风吹日晒雨淋。此外,商场还专门为这条连廊安装了自动人行道。
除了猎德地铁站的地下通道,记者注意到,广州不少交通枢纽通过合建通道、过街天桥等方式,实现地铁车站与周边物业及其他交通枢纽的连接,提高市民出行效率。
例如,地铁1号线坑口站B出入口通过市政过街天桥可连接芳村客运站,D出入口通过空中连廊可连接盛大蓝庭;地铁4号线庆盛站B出入口通过空中连廊可与高铁庆盛站直接相连;地铁5号线珠江新城D出入口可直接从地下进入高德置地广场,并通过空中连廊连通至西塔。
经常逛街的市民,一定也都注意到,体育西路地铁站和BRT体育中心站也可以通过隧道连接天环广场、时尚天河、天河又一城;石牌桥地铁站和BRT石牌桥站隧道则实现无缝接驳太古汇、地铁石牌桥站,让逛街更方便、舒服。
据介绍,市交通运输部门将按照空中连廊的建设,做好公交站点的调整设置,完善连廊与公交站点的接驳衔接;并通过空中连廊与慢行系统的衔接,增强慢行系统的可通达性。
琶洲、金融城已将连廊纳入城市设计要求
记者在琶洲已竣工的阿里巴巴华南运营总部和唯品会总部之间,看到一条空中连廊,将两座建筑连接在一起,工作人员无需下楼,可以直接通过连廊在两座建筑间通行。
近年来,广州也越来越重视空中连廊的建设,在规划管理阶段,广州已经将空中连廊纳入城市设计要求。据介绍,根据2019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建筑景观与场地设计的通知》,广州市倡导建筑平面构建立体交通空间,形成“多首层大堂”,通过科学组织实现人车分层管理,合理利用不同设计标高,加强建筑与周边公共交通站点、公共空间有机衔接。结合标识引导系统,保证流线有序,实现密而不乱、便捷舒适的步行、车行交通组织。在广州市重要的新建项目片区,例如琶洲互联网集聚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等重点城市功能片区,空中连廊已经被纳入城市设计要求,在规划管理阶段落实。
广州新建过街设施66座,完成优化提升242座
此外,近年来广州市新建天桥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2019年,市交通运输局印发实施《广州市人行天桥和人行隧道布局规划调整及优化提升工作方案》,提出了新建111座、优化提升318座天桥及隧道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广州市总计新建成人行天桥与隧道66座、在建65座,完成优化提升242座。
根据统计,芳村大道、新广从等快速化改造及新建人行天桥后车速提高20-30%,既取得了“为交通舒筋活络”“街坊过街减负提速”的效果,也通过对广州大道、同和路等新建天桥及既有天桥加装电梯、雨棚等品质化提升措施,让基础设施“多了人情味”,为改善城市交通及居民出行环境带来市民看得见、用得着的成效。
(记者 贾政、卢梦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