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1)》,公布了2020年全国移动源环境管理情况。该年报显示,移动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细颗粒物、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作为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第二的城市,成都聚焦移动污染源这一城市大气污染的顽疾,在国内率先建设道路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站(以下简称“路边站”)。记者昨日从成都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保障中心(以下简称“机动车中心”)获悉,通过构建成都市道路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体系,路边站不仅实现了道路交通空气质量精准监测,还能以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点、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为核心,开展空气质量与机动车出行、气象条件变化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已成为推动成都移动源污染管控向动态化、空间化、网络化迭代升级的重要支撑。
科学布控,智慧监测
形成道路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据介绍,路边站于2019年下半年着手建设,主要在城市主道路、交通枢纽、物流园区、货运通道布设监测点位,经过两年多的不断建设,已逐步成为集监测、分析、数据支撑、决策支持为一体的高度信息化环境监测网体系。“利用数据网络加强移动污染源管控,成都成为国为唯一深入开展道路交通空气与国控子站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道路交通流量关联分析研究的城市。”机动车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在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机动车中心以城市重点区域机动车尾气及道路扬尘为监测目标,重点针对交通繁忙路段、货车出行较多区域,结合城市道路分布特点,围绕环境空气污染监测国控点周边空气质量,已建成十里店、新都东站、三瓦窑、沙河铺、大石西路、金博路、龙泉驿车城大道、都江堰聚青路共8座空气质量监测站。在监测参数上,路边站重点针对道路交通空气PM2.5、PM10、SO2、NO2、CO、O3以及通行车流量进行监测,逐时采集,并创新性地将BC(黑碳)、CO2、VOCs纳入监测因子。
“路边站的选址注重科学布控、智慧监测,在数据收集准确性的基础上,突出数据分析对比性,弥补了道路空气污染监测空白,形成了道路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网络,通过实时交通流量分析,对城市机动车出行动态和空气质量关联性有了更为清晰科学的研判分析。”上述负责人介绍,路边站建设至今,大气污染因子监测指标采集共计30余亿个,车流量数据采集3亿余个,获取了大量有效监测数据,为全市移动污染源管控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让数据成为决策依据
以数智评估助力城市交通结构低碳化转变
机动车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21年8月,已编制《成都市道路空气质量与车流量分析》月报17期、年报1期;编制《三瓦窑氮氧化物夜间变化规律分析专报》《大石西路空气质量与车流量相关性分析专报》《2020年1-5月疫情期间空气质量与车流量分析专报》等专报4篇,阶段性分析报告、专题分析报告若干。
不只如此,基于车流量(通行结构)路边站空气质量的横向、纵向比较,机动车中心还研究污染物浓度与车流量(通行结构)的关联关系,每月编制《成都市道路交通流量环境影响分析研究报告》;结合其他机动车环保监测、监管、执法数据,对交通流量结构特征及排放现状进行分析;与中国环科院合作编制《成都市道路交通流量环境影响分析研究报告》和《碳达峰路径研究报告》,深入分析道路交通保有量、燃料消耗量,测算二氧化碳排放情况,结合未来城市发展、机动车车辆增长的趋势以及成都碳达峰目标,针对性提出了减少城市交通污染措施、碳达峰路径规划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效益评估,使移动源污染防治从单一车辆尾气排放监测真正向智慧交通体系构建纵深发展,以数智评估助力城市交通结构向绿色化、低碳化调整转变。
未来5年新建多座路边站
逐步构建覆盖成都主干路网的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路边站建设经验及良好的成果运用,不仅为成都市落实移动源污染防治主责主业、进一步深化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智慧治污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成都市路边站建设工作逐步迈进全国第一方阵,也为全国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协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成都智慧。
据机动车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成都市将持续依托路边站建设,在现有基础上新建多座路边站,并结合当前污染减排和节能降碳的大方向,增加颗粒物不同粒径的数量浓度(PN)、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等监测项目,更加注重在公铁转换枢纽、重点行业产业园区、机场等区域布设点位。
通过未来5年的建设,将逐步构建一个覆盖成都主干路网的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实时掌握主要干道及重点区域的交通污染分布状况及空气质量变化趋势。(记者 缪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