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同时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今年6月底合肥市面向2022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招聘社区“小管家”,为基层补充“新鲜血液”。8月起,“小管家”们陆续上任,他们在社区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感受?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部分社区“小管家”。据了解,合肥市将对这些社区“小管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业务培训,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储备人才。

人物一:

孙秀萍:走进群众 争取在社区扎根

“小孙,你来啦……”今年8月,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孙秀萍成为包河区沁心湖社区的一名社区“管家”,如今,孙秀萍早已融入了社区的大家庭,居民们看到她总会热情地向她打招呼。记者了解到,本次社区“管家”招募工作中,包河区共有1000余名毕业生报名,最终300余名“小管家”赴社区任职。

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扎根基层,是孙秀萍选择成为社区“管家”的初心,“我在大学里入党,来到社区工作对我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孙秀萍说,不论以后是继续扎根基层,还是有其他的选择,社区“管家”的经历都将成为她人生中宝贵的经验。

刚到社区时,社区书记就给“管家”们上了一堂课,并配备了新的办公桌、电脑,安排社区工作人员一对一地对“管家”进行指导。“每次有不懂的问题或者困难,同事们都会很热心地帮我们解决,整体的工作氛围和谐又融洽。”孙秀萍说,她所在的是社区党建部门,社区目前有一百多位老党员,通过参加慰问老党员等活动,她也体会到了来自前辈的关怀与温暖,更加坚定了用所学的知识为居民办实事的想法。

工作以来,孙秀萍常常与网格员一起参加“为群众办实事”等系列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她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比如在一次电梯安全讲座中,我了解到了被困电梯后的自救知识,不管是对于社区居民还是对于我们工作人员,都很实用。”

想在社区一直工作下去

社区工作就是切切实实地走进群众,虽然在社区工作只有3个月,孙秀萍所做的点滴小事已经汇聚成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采集核酸的时候,我们发现社区里有很多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有的老人使用的还是老人机。”孙秀萍说,对于这样的老人,她和同事们会帮助他们打开预登记码,或是将预登记码直接打印出来。虽然都是举手之劳的小时,但这让居民们很快记住了孙秀萍,每次只要看到她出现在小区,都会亲切地称她为“小孙”。

在社区工作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温暖,也萌发了孙秀萍想一直在这工作下去的念头。“其实刚毕业的时候挺迷茫的,后来考取了社区管家,签订了两年的合同,有时候也会担心两年后何去何从。”孙秀萍说,社区书记曾对他们说过,只要在好好干,社区十分欢迎他们的加入。“这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也一定会努力工作,争取在社区扎下根。”

人物二:

胡天意:只要被认可 不管多累都开心

毕业于安徽科技学院的胡天意是蜀山区三里庵街道梅山路社区的“小管家”,作为基层服务的新生力量,她参加了疫情防控、整理软件资料以及户况调查等多项工作。从职场“小白”到获得居民们的认可,胡天意对“管家”的身份越来越有认同感,也特别珍惜这份工作。

跟着师傅熟悉社区工作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缺乏社区工作经验是普遍的状况,因此,梅山路社区给每位“管家”都分配了一个帮带的老师。

“刚来社区的时候 ,师傅就告诉我,与居民的沟通要真诚、要互相尊重,更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为想办法。”胡天意说,在具体的社区工作中,每当和居民沟通时出现困难,她就会思考为什么居民不愿意接受她?是说话的语气?还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再根据师傅平日的教导思考应对方法。

除了在工作上进行指导,师傅也很关心她的生活情况。“我家在外地,来合肥工作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住宿。”胡天意说,师傅常常和她聊天,并主动询问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当师傅得知自己没有住处后,便主动为她联系了一位房东。“我现在住的地方离社区很近,生活也很方便,感谢师傅给我解决了一个大麻烦,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

从不被认可到获得点赞

在社区工作,必不可少的就是与居民打交道。但是对于像胡天意这样年轻的社区“管家”,许多居民最初并不认可。“一开始去居民家中核对户况时,很多居民都会拒绝,甚至不让进门。”胡天意说,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她首先会耐心地与居民解释,再让他们打电话向社区进行确认,“在他们了解情况后,会因为态度不好向‘管家’道歉。”

胡天意说,刚来社区工作时正值酷暑,那时候社区正在做文明创建活动,“从早上六、七点到晚上十点左右,我们都要在外面巡街,衣服都得汗湿好几次。”一次,一位从外面买菜回来的老爷爷正好看见了巡街的胡天意,并向她竖起了大拇指。“看到老爷爷竖起大拇指,夸我们是城市的榜样,我觉得特别光荣。”胡天意告诉记者,从不被居民认可,到获得他们的赞许,一种对职业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我很珍惜‘管家’的工作,以后也会谨记师傅的话,对居民报以尊重,站在居民的角度考虑问题。”

调查分析:

从应届毕业生向合格社区工作者转变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合肥市包河区,像孙秀萍这样的大学生社区“小管家”有320余名,他们分布在全区86个城市社区。

“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小管家’们在基层治理、为民服务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河区委组织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小管家”们站在防疫第一线,与社区同事们一起迎难而上,对居民开展“扫楼”宣传,挨家挨户摸排信息,参与核酸检测、人员流调、信息采集等工作,他们是“联络员”“宣传员”,也是“调解员”“电话员”。

为了管好用好这支队伍,包河区在做好集中培训、实地见习,待遇保障、定向培养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专门出台大学生“社区小管家”管理办法,并通过“师傅带徒弟”等形式,广泛开展培训,提高“社区小管家”工作能力。

蜀山区委组织部的相关负责人认为,社区“小管家”入职两个多月以来,能够迅速转变身份、切换角色,从“学院门”到“小区门”,学会了用“群众语言”去沟通交流、用“脚底板”丈量民生温度。“在经历了一线任务的淬炼之后,他们在思想上更加成熟、政治上更加坚定、作风上更加务实,可以说较好地完成了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向合格社区工作者的转变。”

据了解,针对小管家均为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一实际,蜀山区开展了“导师带教 护苗逐梦”行动,实行一对一的导师带教模式,由一名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对口指导一名社区小管家。除了在工作上进行指导,还在生活上用心关爱,比如通过“随时谈心”“每周谈话”等形式,及时掌握社区小管家的思想状态和工作动态。“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跟踪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社区小管家的履职能力,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储备人才。”

记者从合肥市委组织部获悉,本次招录的社区“小管家”,主要是专职做好信息收集、助残助老、信访调解、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小区治理工作,也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来源广泛、素质优良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提供了源头活水。(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