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看来的“不可能”,其实是一道分水岭,既是困难,也是机遇。就像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

厚度为A4纸1/3的手撕钢,是新天钢集团天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从刚开始的0.1毫米,到现在的0.02毫米,该企业强化技术攻关,不断挑战“不可能”。“厚度每降低一个规格,每吨手撕钢的利润就增长5000元。”该公司综合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说。手撕钢越来越薄,产品品牌越来越硬,市场也就越“打”越广阔。目前,这家企业已经把目标锁定国内最高水平0.015毫米。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体现的不仅是自主创新、自我突破的追求,还展现出勇立潮头、勇攀科技高峰的毅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敢于挑战“不可能”的底气和勇气。突破一个个“不可能”,发展的深度将不断得到拓展,发展的活力就会持续迸发。从市场角度看,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靠一个产品的成功,或产品的一时成功,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站在技术发展前沿,不断实现创新突破,才能不断满足市场变化需求。从产业角度看,企业是产业链上的一环,形成“链式效应”,最大程度发挥科技创新“乘数效应”,各生产要素的效能便会得到放大,产业链竞争力也会得到提高。

产业化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挑战“不可能”也必须同产业发展相结合。“产业链与创新链就像是DNA双螺旋结构,相互依存、共同演进。围绕我市12条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一个关键是各特色工业园区、各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找到产业链上的断点、难点、堵点,聚集人才、资金等要素,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郭桂萍说,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校联手形成合力,推进“双链”精准对接、双向融合,激活与之配套的金融链、服务链、人才链,促进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拓展,产业综合竞争力就得以增强。

敢于创新、挑战“不可能”,其核心是打破“舒适区”,主动自我加压。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产品迭代升级至第四代,推广至20个省份;联手研制“天津号”纯太阳能车,40余家单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5个多月联合攻克“堡垒”……下好创新先手棋,主动挑战“不可能”,就把握住了发展先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就会源源不断。(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