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花的赣江水直排稻田,平坦肥沃的田地望不到边,1万多亩的休闲垂钓区、稻蟹共作区、莲虾共作区等产业合理分布……一派产地生态、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秀美画卷。这是8月31日,记者在吉水县盘谷镇万亩稻渔产业基地看到的景象。
“这里本是易涝低产田,旱季缺水,雨季内涝,近年来,我们抢抓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契机,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成功打造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6000元。”盘谷镇党委书记王海清说,思路一变天地宽,他们因地制宜,引进优质水产养殖团队,将易涝低产田变成百姓“聚宝盆”。
回想当初那股破釜沉舟的改革劲头,王海清记忆犹新。“既然这片土地无法使农作物丰产丰收,那换一种方式是否可行?”思路决定出路。镇党委一班人经过反复研判和外出调研考察,倾听村民想法,让村民了解小龙虾养殖是一个可以化劣势为优势的产业项目……从而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从思想上激活了稻虾养殖的“一池春水”。
这套改革“组合拳”打下来,盘谷镇境内赣江支流同江两岸9000余亩易涝低产田,一改常年撂荒、十年九不收的劣势,成为稻渔共作养殖户土地流转的“香饽饽”。
土地找到合理的生产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盘谷镇将改造好的成片抬田区统一收储、统一流转、统一对外发包,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将稻虾种养基地田间改造工程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机结合,做到稻虾共作发展到哪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就跟进到哪里。
“盘谷境内的土地一马平川,赣江水质纯净。我数次来此考察后,认定盘谷是个理想的稻渔共作优质区域,完全能达到‘一水两用 一田双收’的效果。”同江稻渔基地负责人王银说,他们进驻盘谷后,创新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建立“稻渔共生”的生态循环,以养殖的排泄物和生物肥料代替传统化肥,同时养殖的虾蟹又能消除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大力提升水田使用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为保证产品质量与安全,盘谷镇还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注册了“井赣”“井太狼”等商标,“井赣”牌稻谷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每年亩产有机稻谷800斤,小龙虾300斤,亩平均利润达5300元,是传统种植业经济效益的4至5倍,产品除了在省内销售,还销往湖北、江苏、湖南、北京、上海等省市,成为市场抢手货。(井冈山报全媒体记者吴广城、刘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