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官网发布《云南省“十四五”民营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力争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1—2个百分点。到2025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0%的跨越。到2035年,力争全省民营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达到全国中等水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过60%。

民营市场主体

总量突破352万户

“十三五”期间,全省民营市场主体持续增长,总量突破352万户,其中企业70.2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5年的6389.7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1141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达到8.1%,高于全省GDP增速0.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社会效益持续提升,贡献了全省近50%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6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70%以上的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企业户数。目前,云南省民营经济主要存在发展规模不大、发展质量不高、发展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将围绕“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发展环境”3个领域,聚焦“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加强企业合法权益保护”2个重点,紧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1项关键任务,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通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推动企业提质增效等9方面具体任务,推动全省民营经济加快量质齐升。其中,全省将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制定重点产业招商引资指导目录,积极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探索依托在滇异地商会、协会、金融机构以及外埠云南商会招商,加强以商招商、产业园区整体招商。

民营经济可瞄准

绿色三张牌发力

《规划》明确了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指出提升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要持续壮大民营经济特色优势。

结合我省“绿色三张牌”,要大力发展绿色硅、绿色铝产业,助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其中指出要以文山、大理、曲靖、红河、昭通等州市为重点,加快延伸汽车轮毂、变速器、航空航天铝材配件等下游精深加工产业,着力构建“价值链趋向高端、产品链趋向终端”的绿色铝产业链,建设世界一流“中国铝谷”。要做强做大绿色食品产业,围绕“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农副食品加工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新高地。要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新型疫苗、单抗药物和以干细胞为重点的细胞治疗产品等生物技术药;支持民营企业创新中药发展模式;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化学药新药、改良型新药、高端仿制药研发,大力引进仿制药落地生产;积极培育基因检测和干细胞应用产业,推动精准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发展,进一步提升“云药”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要围绕全省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规划部署,推动民营经济融入发展以“文、游、医、养、体、学、智”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文化和健康产业,助推云南成为世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规划》还指出了民营经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抢抓“数字云南”建设机遇、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发展重点。

建立集群发展

“赛马”机制

《规划》提出,民营经济要紧扣全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交通枢纽、国际数字枢纽、国际能源枢纽、国际物流枢纽等优势,大力发展跨境贸易、跨境电商、跨境物流、跨境产能合作、跨境人力资源合作、跨境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

在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方面,《规划》明确民营经济要围绕“一核、一圈、一带、多点”的全省产业园区布局,紧扣“专业化聚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形成“主业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规划》提出要结合云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和任务,推动实施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建立集群发展“赛马”机制,加快培育“产业竞争实力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强、开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集群竞赛为支撑点,推动各地加快构建和完善“政府部门+集群促进机构+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的集群合作与治理机制,打造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各个特色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支持民营经济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坚决破除“玻璃门”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记者注意到《规划》主要任务的第9条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这一部分是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减轻发展负担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其中提到,要依托“云南政务服务”和“一部手机办事通”,形成惠企政策申报及时接收、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评价反馈的业务闭环,确保企业能够及时、充分地享受惠企政策红利,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完善长效机制,努力打造“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制定涉企政策的制度,增强企业参与政策制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规划》还明确要全面排查清理各类壁垒,严禁设置民营企业准入条件,对政府主导的重大项目,坚持民营和国有一视同仁,坚决破除“玻璃门”,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在减负方面,还直接指出要扩大政策享受惠及面,继续清理涉企不规范收费、取缔不合理收费,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全力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融资、物流、人力等生产经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本报记者赵丹青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