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0日凌晨1时56分,时隔大半年,王宇亮喊出自己航天工作生涯中第三次“点火”口令。
一年前,也是在5月,也是在测试发射大厅最中间的位置,王宇亮完成了自己的“01”首秀。
3次担任01指挥员,3次空间站任务,3批“太空快递”,3次圆满成功……这一年里,35岁的王宇亮一直在前进。
本次天舟四号任务从4月11日火箭运抵发射场到5月10日凌晨点火起飞,历时仅29天,和天舟三号任务相比,周期缩短足足8天——“太空物流”正在变得更快更好。
然而,“01”王宇亮真正“操心”的时长可远不止29天。
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推及任务流程,也是同样的道理:想要优化排布精密、盘根错节的测试发射流程,就要做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万全准备。因此,关于天舟四号任务流程优化的论证准备工作很早就已开始。
“我们必须看到,作为空间站任务链的一环,本次发射依然具有窄窗口、前后关联度高的特点,入轨结果直接影响后续计划。”王宇亮说道,对自己参与执行的每发任务都保持高度强烈的使命感,才能在行动上不放松、不懈怠。
王宇亮常和孩子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航天发射来说,“任务之计”也同样不可小觑。优化测试发射流程的重要前提是制定合理、可行的工作计划,既要确保主线各关键过程顺利实施,又要让文书讨论、双想会等支线有序开展。
优化后的任务流程将部分原本是串行关系的步骤变为并行,这对发射场各系统间的协同配合、沟通质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同步监测的技术状态也更多,为此,王宇亮和整个测发团队沉下心来组织了数次1:1全还原演练。
“我国空间站任务环环相扣,无论是我们发射场执行的核心舱任务,还是历次天舟货运飞船任务,都是在参与一场接力跑。”王宇亮说,任务最后的火箭发射是重头戏,是相当于赛跑时交接棒的环节。
时间指针拨到5月9日这天,从傍晚六点开始,整座文昌发射场进入紧张有序的射前准备状态。
测试发射大厅内,密集的口令声次第响起,王宇亮面色严肃又不失从容。在他脑中,每道口令声都是一条清晰的程序,对应着火箭射前准备现场的一组操作。有几个时段,同时出现了包括动力、加注的数个分系统的密集口令,这意味着重头戏开场——计划中的并行工作在紧张有序地开展。
实际上,类似的情形在王宇亮的“01首战”——天舟二号任务时就出现过。
当时由于技术原因,任务不得已进入多线工作并行状态,摆在王宇亮面前的难题没有一个是“简答题”:在最短时间内组织火箭推进剂泄回,恢复箭体安全状态;监测箭体各项参数、保障舱内温湿度条件;还有团队人员连续高压作战的精神状态……
虽然第一次担任01指挥员就抽到高难度考卷,但王宇亮并未露怯。早年在动力系统积累的扎实基本功让他摒弃杂念、专心“答卷”,谈及一年前还是个萌新“01”时的经历,王宇亮说:“我只知道要奋力一搏,并且信任和我并肩作战的同事们,所有能跨过去的坎,都会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