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临期食品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还引来多家资本入局。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有望突破300亿元。
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如超市的“临期食品专柜”,销售的就是临期食品。换言之,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可以销售和食用。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销毁食品造成的浪费,且价格相对低廉。正因为如此,《反食品浪费法》提出,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一些消费者甚至专买临期食品,以此降低生活成本。
过去,临近过期的食品在商超、便利店会被降价促销,吸引的多是中老年人。如今,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年轻人开始追求价格打折而美味不打折的消费体验,购买临期食品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在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7万多名临期食品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分享优质店铺和购买心得。今年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其中消费者年龄为26岁至35岁的占47.8%。
必须正视的是,虽然临期不是过期,但有关部门对商家销售临期食品,也有严格规定。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知顾客并单独出售。同时,监管部门也向社会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但是仍有不少商家浑水摸鱼,不仅不对临期食品作出提示,反而将其与其他非临期食品摆在一起甚至是更突出的位置进行销售。如果监管不力,加之消费者不注意查看保质期,就会出现买时是临期食品,吃时成为过期食品的现象。
临期食品“出圈”,安全不能出事。确保食品安全,是任何环节都必须坚守的一条底线。商家应依法守信经营,销售临期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不能采取先涂改日期后销售等手段欺骗消费者。相关部门要以防控篡改食品生产日期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食品生产日期监督和过期食品召回管理机制,同时完善违法食品企业“黑名单”制度,对纳入“黑名单”的食品企业,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依法予以取缔。此外,一些食品虽在保质期内,但其营养价值可能会有流失,所以消费者在选择临期食品时,应尽量选择离到期日较长的而非即将到期的“压线”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