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强化科技支撑,建设“电子围栏”
雨林管护迈入“智慧时代”
■ 记者 李梦瑶
一只毛色金黄的海南长臂猿张开双臂荡起“秋千”,拖着长长尾巴的松鼠左顾右盼,躲在树梢的各种鸟儿也纷纷登场亮相……4月7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工作人员打开智慧雨林平台,一幅鸟兽欢腾的雨林景象霎时扑面而来。
如此景象并非虚拟,而是由架设在国家公园各个角落的一台台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自动抓取、实时传送的。
“热带雨林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但光靠肉眼观察无异于管中窥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园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许多野生动物对人类十分警惕,再加上行踪不定,过去依靠巡护人员实地巡护、监测,获取的信息十分有限,“譬如海南长臂猿,过去我们对其夜栖行为的监测数据相当少”。
好在随着科技手段的介入,肉眼做不到的可以交由“天眼”完成。
过去几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及相关科研机构在国家公园各片区陆续铺设了一批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它们通过4G信号联网完成高清图像和视频的实时回传后,后端的智能数据管理平台便会采取AI智能识别算法,对拍摄到的野生动物资料进行分类识别,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数据支撑。
到国家公园里转上一圈,会发现“天眼”分布并不均匀。
“这是因为它们所承担的功能各不相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智慧雨林”项目有关负责人何聪介绍,用于科研监测的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主要分布在野生动物踪迹活跃的核心区,而在核心区与一般控制区交界处的关键点位还铺设有一批卡口监控相机,以防止未经许可的人员、车辆擅自闯入国家公园核心区。
“滴滴滴……”每当有“白名单”外的陌生人、陌生车辆闯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辖各分局的后台管理系统便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声和弹窗,提醒值班人员及时处置。
与“天眼”相配合的,还有在公园内的部分关键点位,铺设的一根根振动光纤与传感器。振动光纤可根据动物与人类行走时与地面产生振动频率的不同,将精准揪出入侵者的足迹与点位。
“振动光纤虽然不能提供监控图像,但其最大的优势是无须供电,这一点恰好可与卡口监控相机形成互补。”何聪介绍,自2021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启动“智慧雨林”项目以来,他们根据不同片区的资源特征、监管重点,还尝试引入多种监测技术,“比如在毛瑞片区推行激光雷达技术,它可以监测附近快速移动的物体,但经过试点发现其成本高、监测范围小,后续将不考虑推广应用。”
经过综合比较、多方论证,最终通过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卡口监控相机、振动光纤等多种技术的交叉应用,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逐渐编织起一张纵横交织、不留盲区的监测防护网,即“电子围栏”。
截至目前,“电子围栏”已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吊罗山片区全面铺开,包括105台卡口监控相机、约35公里长的振动光纤以及数百台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实现了对上述片区重点区域的监控、监管全覆盖。与此同时,国家公园其他片区的“电子围栏”铺设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预计将在5年内全部完成。
对于国家公园的管理者而言,届时发生在这里的“一举一动”都将尽在掌握。而随着今后“电子围栏”捕捉到的珍稀野生动物监测画面等数据应用于公众科普教育,国家公园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也将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