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市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正式公布,明确了我市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对“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津城”“滨城”双城空间格局、强化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推进城市更新、提升社区活力、保障一老一小设施布局、优化城市公园布局等多方面作出规划。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规划》提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京津同城化发展,支持与北京毗连区域融入新版北京城市规划。支持重点区域改革创新,探索建立“通武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推动打造“京东黄金走廊”,支持“静沧廊”地区一体化改革,探索理顺“飞地”管理机制,推进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构建“津城”“滨城”双城空间格局。做强“津城”,打造中央活力区,形成若干现代服务业标志区,建设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承载区。依托西青新城和华苑地区建设智慧科技城,依托东丽华明和空港经济区建设国际航空城,依托北辰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北辰京津医药谷建设医药活力城,依托津南海河教育园区和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设科创会展城。

大力推进“滨城”建设,按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滨海新区,优化资源布局,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要素承载能力,全面提升“滨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打造海洋强国建设支撑引领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国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国家海洋文化交流先行区、国家海洋绿色生态宜居示范区。

加快双城交通联系,强化枢纽和交通支撑能力,加快推进轨道交通Z2线建设,形成20分钟直达轨道线网。沿海河魅力主轴布局一批“专精特新”专业化特色功能区,重点发展会展、设计、智能科技服务等高端业态,打造海河服务经济综合发展带。建设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构建国家会展经济片区,打造海河服务经济综合发展带。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

《规划》提出,强化耕地保护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严格执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占补平衡要求,更加科学、务实、高效地做好补充耕地工作,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实施“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推动落实天津市“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工程项目,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海洋资源承载力。自然岸线保有量不低于18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保持10%以上。完善“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实现新修测海岸线500米净岸的目标。

加快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继续推进736平方公里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推进区域内造林绿化、水系连通和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构建“双城生态屏障、津沽绿色之洲”,逐步解决双城之间生态发展不协调不充分问题。到2025年,一级管控区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25%。

塑造城市特色增进民生福祉

《规划》提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开展城市更新规划管理研究工作,针对城镇老旧小区等城市空间,研究城市更新规划土地管理政策。加强低效建设用地、闲置楼宇资源“二次开发”。继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点改造水电气路信等设施,完善配套养老抚幼、无障碍设施、全民健身、便民市场等服务设施,鼓励配建停车位和充电桩等设施。

提升社区活力。按照步行15分钟可达、平均规模约3至5平方公里的原则划定“15分钟社区生活圈”,并优化空间布局,满足日常生活服务需求。完善城市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可达的覆盖率。聚焦群众关切,积极推动就医、入学、养老服务、全民健身等民生项目规划建设及年度重点工程规划建设。保证电力、燃气、交通、消防和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的空间落位。探索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广泛吸纳居民群众参与社区规划。

保障一老一小设施布局。按照标准加强养老院、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提升老人保健康复、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等多方面设施需求。提升社区规划,支持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等设施需求。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推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规划建设。满足各类人群受教育需求,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单位,优先按照标准优化提升各类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设施规划布局。结合生育政策,为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供规划支撑。积极推动街镇与社区活动中心结合设置社区学校。已建成社区鼓励通过存量用地改造更新完善学校配置。

优化城市公园布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公园、专类公园、游园等城市公园,形成类型丰富的城市公园网络。以“津城”核心区、“滨城”核心区、外围五区为重点,加强地区级公园规划布局,提升步行可达的公园覆盖率。结合社区规划,按照标准,提升社区级公园规划布局,力争实现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推动公园绿地服务半径未覆盖地区的规划绿地实施,通过产业社区转型新增绿地、边角地整理、见缝插绿等方式,针灸式新增微型公园,力争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8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