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揭榜挂帅”“东数西算”……2022年,这些璧山发展的关键词频繁被提及。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近年来,璧山区紧扣“高质量发展样板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发展定位,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功能布局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市场主体创新、要素供给创新的“四轮驱动”,加速构筑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数据显示,璧山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3.2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86件,研发机构数量达249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

功能布局重“三城” “筑巢”发展有底气

去年11月,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党工委、管委会在璧山高新区管委会授牌成立,标志着以“一核四片多点”模式合作共建的西部(重庆)科学城进入了新阶段,“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梦想正照进现实。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在新发展格局下,抢抓战略机遇已经成为各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招数”。“共建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造中新(重庆)科技城、建设重庆大学城(西区)是璧山聚焦功能布局创新的务实举措。”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三个城的建设各有侧重,以此来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巢”。

其中,科学城按照“一城多园”模式,高水平规划建设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专精特新”产业园、中小企业家园等特色产业园;科技城突出“数字引领、活力之城”定位,布局中新科技创新组团、中新产教融合产业组团、中新数字经济产业组团、中新生命健康产业组团、重庆东盟合作中心等5大组团;大学城以产教融合为方向,瞄准大数据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大健康、应急安全等产业需求,引进应用研究型本科高校(含研究院)和职业教育院校。

具体来看,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已先期开工2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达274亿元,5.5平方公里的曙光湖“智慧之眼”片区开发全面启动;中新(重庆)科技城已签约落户43个项目、总投资200多亿元,重庆东盟合作中心、缅甸推广中心等8个项目投入运营,国家量子通信网络“成渝干线”正式贯通;重庆大学城(西区)正加快建设重庆中医药学院,与重庆邮电大学璧山分校、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等院校达成初步意向,同95家成渝院校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成果转化有妙招 “育苗”发展有实力

纳米银柔性触控屏智慧黑板、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功率器件、氢燃料电池……走进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中试线,研发人员每天都在开展新品测试,一系列创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我们为入孵企业匹配要素资源,全流程护航成长,现已孵化出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汇聚发明专利200余件,在孵项目超20个,这些企业累计获得逾6亿元订单,相当于打造了一座产业园。”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负责人陈锦说。

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是源头之水。而如何将一系列新技术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迈向“市场化”,才是关键所在。璧山给出的答案是:打造多个科技创新母体,形成以院强研、以院引智、以院孵企、以院兴产的“研究院经济”。

在拓宽科技成果引进渠道方面,与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20余所高校、50余家科研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定点孵化科技成果;建设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已入驻科创团队31个,2020年到2021年研发投入4.1亿元;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联合77家骨干企业组建企业科技创新联盟,汇集高校教授及行业专家1000余名、科技成果111项。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方面,深化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授权经营改革,建成“筛选引入、论证评估、组建模拟公司、成立新科技企业、中试制造、产品推向市场”的畅通管道;加速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成果孵化全链条,培育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部级星创天地1个;引育创业黑马、中关村e谷(璧山)智创中心等孵化平台12个,力合清创等3家孵化器获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在孵企业团队累计达463家。

推动科技成果孕育产业方面,推广“总部基地+研究院+产业集群”模式,建强比亚迪动力电池研究院,引进比亚迪轨道交通全球总部;携手康佳集团共建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采取“研究院+产业园+基金”模式,前瞻性开展Micro LED显示屏技术研发,完成1203件全球有效知识产权提案,康佳半导体光电产业园加快建设。

市场主体转型快 “固本”发展有质效

作为一家传统发动机制造企业,位于璧山高新区的重庆大江动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迎来新变化。去年,通过成立智能终端技术研究院,企业不断开发高附加值、新能源、智能化的终端通机产品,推动传统通机产品升级转型,正逐步实现从制造商到设计制造商再到品牌渠道运营商的转型。

“通过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后,大江如今已成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大江动力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也是该公司实现产值逐年以30%速度增长的秘诀。

大江动力的发展仅是璧山区市场主体创新的个例。制造业是璧山区工业经济的支柱,如今在科创引领下,这一支柱产业已开始升级成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

今年以来,璧山区以战新促转型,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出台支持科技创新“1+9”政策文件,鼓励企业采取“技术并购+自主研发”等方式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市级以上创新研发机构达133个,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占比达50%;打造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四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比均达到35%;完善“科企—高成长科技企业—高企”梯式培育路径,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1462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01家,跃居全市第5位。

以智造促变革。实施智改数转绿提工程,“一企一策” 定制技改转型方案,推动汽摩、消费品、电子、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引导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成立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71个,新增智能工厂2个、数字化车间13个,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工厂12家;分层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国首个“创客中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园落户,已培育工信部“小巨人”企业8家、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89家;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建成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获评国家二级标识解析节点,已有300余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以链群促集约。全面推行“群长制”“链长制”,实行“一群一策”“一链一图”,推动支柱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大强链补链力度,集聚新能源汽车上下游配套企业500余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产值实现391.8亿元;围绕“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引进以中科曙光、脑陆科技、上海白盒子、恒渝光刻胶等企业,推动形成上游原材料—晶圆制造—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的半导体全产业链,半导体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产值实现178.8亿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