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视频公证,能解燃眉之急;知识产权纠纷,也可申请调解;便利仲裁服务,护航自贸区片区建设……细数法律服务为民点滴事,触摸法治温度。3月28日,记者从安徽省司法厅获悉,《安徽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期评估报告(2020—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于日出炉。《报告》显示,我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服务多元化专业化等方面取得阶段成效。

均衡发展惠民成色更足

“你好,我想咨询下,我和爱人在上海打工,由于疫情防控原因回合肥不方便,想委托亲戚卖房子,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3月15日,合肥市庐州公证处陶友林公证员接到一通咨询电话,致电人卫某某言语中流露出几许无奈和焦急。陶友林告知其可以通过远程视频公证的方式,办理委托书电子签名公证事项。卫某某喜出望外,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公证处当天就受理了他的申请,次日就出具了公证书。

民有所盼,公共法律服务就有所应、有所为。《报告》指出,年来,我省在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等方面,亮点频现。

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将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提高到本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2倍以上,使法援覆盖人群逐步拓展至低收入群体。发展县域公证法律服务,任命57名公证员到县域公证机构执业,在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设立便民服务联系点,方便偏远地区群众办理公证。

与此同时,建立完善了我省县域律师领军人才库,支持贫困地区新设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机构,鼓励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到欠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者便民服务点,全省县域律师事务所已有352家,县域律师3958人;充分发挥好人民调解职能作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省人民调解组织全年共调解纠纷55.5万件,调解成功54.7万件。

多元供给服务品质更优

3月2日上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仲裁中心揭牌。此举打通了企业法律需求的反馈机制,提高了法律服务的响应效率,今后片区内市场主体将可享受到公正、高效、便捷的仲裁服务,营造了公、开放、统一的市场环境。

“点对点”的直达服务,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动力”。2021年11月,在合肥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指导下,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调解了一起侵犯知识产权纠纷案。经调解,侵权人承诺停止实施侵权行为,并赔偿被侵权企业人民18000元。同年12月2日,经合肥市高新区人民法院裁定,确认人民调解协议合法有效。该起案件通过调解并进行司法确认方式结案,探索解决了知识产权案件维权周期长、成本高、举证难等问题。据了解,我省目前已建立8个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发展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员351名,调解纠纷1679件,开创了知识产权纠纷化解新模式。

一系列具有探索意义的举措,推进了我省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组织两批次人员参加中国公证协会涉外涉港澳台业务培训,在全省推广涉外公证处代办领事认证业务。落实《安徽省司法鉴定机构重大鉴定事项报告办法》,建立涉外鉴定事项报告制度。推进仲裁改革创新,黄山市、池州市入选文旅部、司法部确定的全国旅游投诉调解与仲裁衔接试点城市,13家仲裁委加入长三角仲裁一体化发展联盟,省仲裁协会和16家仲裁委加入粤港澳大湾区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仲裁机构多边合作机制。

注重评价民生品牌更亮

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3个、公共法律服务站1527个、法律服务工作室17241个。“智慧法律服务”框架基本形成,百姓可以安装“12348安徽法网”手机端APP,在线咨询、申请办理法律服务事项。

服务好用不好用,还得百姓说了算。年来,我省不断健全公共法律服务评价指标,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做到随时评价、随单评价,服务一次、办事一次,接受服务对象评价一次。以“12348安徽法网”为例,2021年累计办理业务48203件,用户满意度达99.6%,留言咨询满意度为99.2%。

为民服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了不断擦亮公共法律服务品牌,我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纳入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把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明确责任和时间表、路线图,集中力量推进工作落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