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安徽农业大学皖中综合试验站传来好消息,其建立的水稻品种玮两优8612绿色高效示范片121亩进行实产验收,亩单产最高1148.2公斤,百亩平均亩单产1136.4公斤,创长江下游水稻亩单产最新纪录。

当然,这一新纪录离不开安徽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的辛勤付出。10月20日,大皖新闻记者采访到该校水稻栽培团队负责人武立权教授,听他讲述新纪录背后的“成功密码”。

水稻栽培选种就像打擂台

“我是搞水稻栽培的,每年在皖中综合试验站都会把省内外的好品种拿过来,像打擂台一样,按照机械化插秧方式全部插下去,每年大概有100多个品种放在一起,谁好谁坏看得很清楚。"武立权教授告诉记者,学校于2013年建立该站点,也成为农民职业培训的场所,还开设了田间课堂,组织农民们来田里看,以便农民寻找适合他们的栽插品种。

采访中,记者解到,武立权教授是安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水稻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组委员,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武立权教授向记者介绍,在去年的品种筛选过程中,他们发现水稻品种玮两优8612产量高,所以今年决定栽培做产量攻关,并非选育。此次实产验收达到亩单产最高1148.2公斤,百亩平均亩单产1136.4公斤,创长江下游水稻亩单产最新纪录。

据悉,皖中综合试验站示范区水稻产量从2015年的927.7公斤提升到2019年的1053.5公斤,今年亩单产达到1148.2公斤,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每年都稳步上升吗?武立权教授坦言,近年来,水稻产量也有不如意的年份。

“水稻产量是由多方面因素结合决定的,除了技术到位还有天气状况。如果遇到阴雨连绵天气导致光照不足,采用什么技术都不行。"武立权教授表示,2020年发大水,阴雨天气长,水稻产量自然低。若要水稻产量高可谓是人努力,天帮忙。

高温干旱天气下如何实现丰收?

专家组对该校水稻栽培团队集成的水稻抗逆丰产栽培技术模式在应对今年极端高温和干旱时所取得的产量表示高度赞许。在如此极端天气下,团队是如何确保实现丰收的呢?

武立权教授介绍,今年团队在秧苗培育的时候,采用机械化插秧、湿润育秧法等保证出苗整齐,把秧苗培育得结实和健壮,抗逆性要强一点,这是基础。第二,在水稻的分蘖期,通过晒田来控制无效分蘖,让水稻的秸秆长得结实,保证后期不倒伏。同时,各个单株生长相对比较整齐,以构建健壮的群体。

今年在水稻扬花的时候,面对极端高温天气,武立权教授带领团队进行白天灌溉,晚上排水。日灌夜排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武立权教授解释,这种方式可以使整个水稻群体内部的温度适当降低,同时也可以降低水稻植株体的温度,及时避免高温造成花粉败育。“也就是说,若大气的温度达到四十多度,水稻植株体可能只有三十七八度。"

除此以外,在施肥方面也有讲究。“因为产量这么高,一千公斤的产量水平,肯定比五百公斤水平的施肥量要适当高些,就像大人和小孩的饭量不同。”武立权教授介绍,在肥料利用率这块,他们采取的是缓混一次性施肥。

明年将进行大面积示范应用

水稻品种玮两优8612效益如何?武立权教授表示,农民们今年普遍的水稻亩单产是600多公斤,大概1200到1300斤,而他们示范片的产量比农民的田块增产将近一千斤。因为多施肥和后期精细管理的成本会高一点,但如果计算整体效益,肯定比老百姓田块挣的效益多,一亩田的效益大约在500元至800元。

采访中,武立权教授表示,水稻品种玮两优8612产量的确是很好的,此次创下长江下游水稻亩单产最新纪录是因为将良种和良法充分结合起来,将品种的产量潜力发挥到极点。

自2013年安徽农业大学在庐江县建立皖中综合试验站,武立权就开始从事水稻栽培工作。目前,该团队有5位老师和20多位研究生。据介绍,从2013年到2022年,该团队在水稻生长方面牵头制定了多项省级地方标准,还获得了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对于今年水稻品种玮两优8612创下了亩单产最高1148.2公斤的新纪录,武立权表示,明年他一定会将在该品种上运用的技术在安徽省其它稻区进行推广应用。

武立权教授还向记者透露,10月20日下午学校还组织去铜陵布置上千亩田,此外,在沿淮的凤台县、颍上县、定远县等地区,明年都将进行大面积示范应用。“我们希望把好的技术和优良的品种充分结合,发挥它的产量优势,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大皖新闻记者 汪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