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线概况

可缓解3号线的客运压力

18、22号线是广州地铁首次采用时速160公里的市域快线D型车,每辆8节编组。18号线自南沙万顷沙至广州东站,全长61.3公里,设站9座,功能定位为南沙快线,实现了广州中心城区、南沙新区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22号线自番禺广场至芳村站,线路全长30.8公里,设站6座,功能定位为南站快线。

两条线路承担连通万顷沙、广州南站、广州东站、白鹅潭四大枢纽,辐射琶洲、广州火车站、白云机场三大枢纽,实现南沙副中心至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的时空目标的重要作用。

由于地铁18号线与目前客流量最大的3号线走向基本平行,番禺前往海珠和天河珠江新城将新增一条快速通道,一定程度上可缓解3号线的客运压力。

番禺广场站

中庭有“网红”潜质

番禺广场站是两条新线与3号线的换乘站,前者为南北布局,后者东西布局,构成T字形。18、22号线站厅采取双中庭的设计,南北各有一个下沉式中转平台。之所以设两个中转平台,主要是考虑到客流疏散的需求,两条线路都是8节车厢,整列车的长度比3号线长一半以上。

设置中转平台,一方面因为两条线路都是在3号线的下方经过,底板埋深达40米。另一方面,因为18、22号线在此换乘,站厅下方是两个站台,按照同向同台设计(往市区的列车在一个站台,往南沙则在另一个),所以从站厅往下还有两个方向的选择。乘客在中转平台转换,万一走错了也不用重新回到站厅。

为了缩短换乘3号线的步行距离,18、22号线在站台北端设置长扶梯直通站厅,这是最靠近3号线的位置,乘客搭扶梯到站厅后往前走就是3号线。目前,3号线A口正在围蔽施工,改造后将成为通往两条新线的接口。

三线汇聚的番禺广场站将结合TOD开发,负一负二层预留物业开发,车站规模大,中庭最大镂空尺寸为43米×22米。设计上也颇有“网红”元素,站厅南中庭的两个升降机用LED包裹,开阔空间之中,跨越两层、超10米高的巨型显示屏成为车站的视觉焦点,引得在场参观者驻足拍照,开通后有成为“打卡点”的潜质。

车站设计

告别悬挂式导向牌

广州地铁设计院工程总承包管理中心副主任/18、22号线设计副总体王昕介绍,18、22号线的车站空间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与现有的地铁线路大不一样,全方位打造展示广州地铁新形象和满足轨道交通新时代特征的标志性车站空间。

18号线、22号线的设计风格为一柔一刚。18号线车站整体采用流线型的美学设计,塑造灵动飘逸的层次感和舒展流畅的空间感;22号线车站则采用钻石切割式的菱形元素,追求极致细节的建筑工艺和现代时尚的材质肌理,天地墙的形式和构图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两条新线的车站运用空间一体化的设计原理,提升乘客的空间感和舒适度,营造开阔大气的视觉效果。线路均采用灰白色系的材料搭配,突出金属质感和虚实对比。同时,将充满活力的线路色点缀其中,18号线线路色采用“湾区蓝”,22号线线路色采用“活力橙”。

进入车站的一大感受除了开阔,就是干净利落,基本看不见悬挂式的设备设施。站厅全部采用融入时钟和广播的信息导向,更加直观;站台地铁电视直接嵌入屏蔽门上,白色的导向牌由同样白色的柱体和吊板伸出,背景浑然一体。

在灯光方面,线路引入间接照明设计,让车站照明更加柔和舒适,提升了建筑的纵深性。同时,车站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色温和色调,定制充满艺术表现力的光环境场景,让车站更具未来感和科技范。比如番禺广场站,灯光颜色就能像彩虹一般变换。

“除了车站内部,地面出入口的设计也会有新亮点。”王昕介绍,“在有条件的车站出入口,突破了原有用地红线,以空间一体化为前提实现车站附属结构、交通衔接、市政服务、公共服务等功能的有机整合。”18、22号线对全线出入口周边场地进行提升,全面在车站出入口周边设置集休闲、邻里活动于一体的“口袋公园”,也是“城市门厅”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

“智慧”地铁

无感支付票务系统

广州地铁设计院广州设计总体部副部长/18号线设计总体郑翔介绍,18、22号线将打造智慧地铁,实现站内乘客信息动态发布系统整合,搭建无感支付票务系统,构建在线式集中式客服系统,通过多功能融合型客服终端设备,实现一站式自助服务,采用全高清数字视频系统,监控车站客流状况,实现智能巡站功能,构建动态场景化客运联控系统。

为了提升乘客高品质乘坐体验,广州地铁集团将打造智能服务岛、智能服务区,将推进智能导向升级、智能设备与装修结合、智能光环境及与车辆信息联动,同时整体升级地铁车站卫生间及母婴室的智能设施,大大提高人性化服务水平。(记者李天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