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青年说】“95后”小伙回村画画为家乡涂上鲜艳颜色
(资料图)
如今,来到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程海镇杨家村村口,人们都会被“长”在绿油油稻田上的红彤彤的西瓜吸引,霎那令人仿若置身童话世界。
在程海镇,像这样在墙上画出来的“童话”,散落在村庄的各个角落。创作这些墙绘的作者叫刘志诚,网友们喜欢叫他“刘小备”,他从城市回到乡村,用两年多的时间,在村里的墙面上作画30多幅,全网粉丝近200万。有人说,“刘小备让农村变成了景区。”
“勇”
回到乡村、墙上画画、百万粉丝……乍一看,这些词组之间实在搭不上关系。但刘志诚将这些词有机地组合起来——他回到乡村,在墙上画画,收获百万粉丝——刘志诚感觉自己很“勇”。
刘志诚的“勇”,带着一股子少年气。大学选专业时,他没有选择“热门”专业;走上社会时,他非常坚定地去学墙绘;决定回到家乡时,他觉得“白墙都空着,是不好看的”。
做出这些决定的时候,刘志诚也曾惶恐,“当所有人都去做同样的事情,你没有去的话,心里会慌。那种感觉就像孤注一掷。”
但刘志诚从未后悔过。他说,“人的一生很短暂,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就要赶紧去做。”
带着这份“勇”,刘志诚开始一笔一笔地给家乡涂上鲜艳的颜色。
“谋”
除了有“勇”,刘志诚还有“谋”。“谋”的是自己的短视频内容如何更好看,“谋”的是如何用画笔让村子变得更美。
自从刘志诚回乡后,村里的白墙愈来愈“热闹”,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会飞的船、立体的长颈鹿……纷纷跃然墙上,同时,这些作品在互联网上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刘志诚开始思考,他还能为村子做些什么?
刘志诚说:“我想试试,能不能靠画画,去改变一个村子的状态。希望通过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吸引粉丝和游客来村里观光,人们在村里消费得多了,老乡们自然可以增加一份收入。”
不只是带动村子经济方面的“谋”,刘志诚更希望能通过画画,影响老乡们的精神世界,让老乡们慢慢对美有更多的向往与追求,“如果说,我算是一个乡村振兴的参与者,那我希望能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去改变我的家乡。”
“情”
在许多人看来,刘志诚现在“名利双收”,但回村作画过程中的苦辣永远印在刘志诚心上。
无论是此前在重庆市区作画,还是回到家乡作画,刘志诚都曾受到质疑,甚至被驱赶。“曾经有村民为了不让我画画,我到哪他就跟到哪,和主人家说‘不要让他画画’。”“说起这段经历,这个27岁的小伙还是会眉头紧皱。
刘志诚迷茫又苦闷,为什么从小看着他长大的邻居,还会对他这么不理解?他起初以为,凭借“多年的感情”,一定能在村里“混得开”。
由“情”而生的问题,就用“情”化解。沟通,是刘志诚的“武器”,他尝试去理解那些曾经看着他长大的邻居,去包容有些刺耳的质疑声。
别人实在不愿意让他画,他就不再勉强,遇到同意让作画的老乡,他就提前准备几种方案,请老乡定夺,“他们喜欢吉祥如意的象征,我就去画这些,他们不满意,我就去沟通修改。”
慢慢地,刘志诚开始得到村民的认可。他的短视频作品中,出现了更多和村民互动的镜头,他们不吝赞美给刘志诚点赞,心疼刘志诚作画辛苦给他送茶送饭,听刘志诚介绍画作背后的故事……现在,刘志诚不再只是父母的“宝贝”,也成了当地村民的“宝贝”。
“义”
收获爱与温暖的刘志诚,除了用互联网提升村子的影响力,也将自己对绘画的热爱传递给村里的孩子们。
谈到与孩子们有关的话题时,刘志诚的眼神中会多一份期许。刘志诚说,“孩子是村子的未来,是村子的希望。”之所以选择回村作画,孩子,是刘志诚心中很重要的因素。
“我会在村里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作品,同时,也会画一些新潮的内容。有人说,这些新东西和村子不搭,我是画给孩子们看的。”
刘志诚画画的时候,孩子们会在旁边看,问这问那,刘志诚都会一一解答;刘志诚需要“帮手”的时候,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接过颜料、刷子、水桶,抢着帮他“干活”;刘志诚碰见爱画画的孩子,总会忍不住多说几句,想尽量多给孩子们普及一点绘画知识。
对刘志诚来说,对孩子好,就是对乡村的未来好,这是他内心深处对待家乡的一份“义”。“有时会引导,有时只是玩耍,我想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画画的种子,让他们感受到,画画,是一件快乐的事。”
结语
有勇有谋,有情有义,刘志诚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家乡,用自己的画笔为家乡上色。
采访接近尾声,记者请刘志诚用“色彩”形容家乡。刘志诚说,童年的家乡是绿色的,绿色是生机勃勃的,那时村子山清水秀,自己内心无忧无虑;长大后的家乡是红色的,红色接近泥土的颜色,那时在城市里浮沉,想起家乡就想起土地;如今的家乡是白色的,白色是干净整洁的街道,也是一面面空白的墙面,让他有了回村创作的冲动。
“我想,以后的家乡会是彩色的,村里的人和环境都是多姿多彩的。”刘志诚希望,更多年轻人带上自己的技能,回到乡村、建设乡村,让乡村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