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主办、新华社研究院支持的第三届京师“一带一路”论坛在珠海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00多名代表受邀出席,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形势、“一带一路”项目如何防风险等话题展开探讨。

与会代表表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与蔓延,世界格局迎来许多变化,“一带一路”建设也面临许多新形势,被寄予更多期望。

波黑前总理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表示,面对疫情大流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威胁,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国际社会必须意识到,除非人人都安全,否则没有人是安全的,团结与合作是应对挑战的最有力武器。

“我们需要谨记,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有差异,但更有许多共同利益,我们应在相互理解中走到一起,而不是彼此分裂和对抗。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必须共同努力拯救生命,通过发展保护穷人和弱势群体,建立更公正、更有韧性的复苏。共建‘一带一路’可成为一个成功样板,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愿景的实现。”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说。

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表示,尽管面临冲击,但是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中国在促进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强调建构更加包容的全球化。世界也正在意识到,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就无法解决气候变化和疫情等持续增多的问题。因此,我非常关注‘一带一路’倡议。”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胡必亮表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新形势,一方面,中国在国际上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很多项目已经落地,给相关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另一方面,国内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新动能。

胡必亮说,新形势下就有新使命和新机遇,“一带一路”建设未来应把保障相关国家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重要位置,推进公共卫生合作;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加快推进绿色转型,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要推进真正的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也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一定挑战。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梁昊光表示,当前 “一带一路”项目面临的安全形势日趋复杂,挑战一方面来自于部分国家国内局势的变动,另一方面来自于部分西方国家推行单边主义带来的影响。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如果持续蔓延,也将给一些“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带来一定困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所长王友明表示,要更好应对“一带一路”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需要加强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国情研究,特别是密切关注其发生政治动荡的风险,也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时,重视项目合规性以及所在国的社会接受度。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企业是重要参与力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艾表示,从当前来看,央企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力军,大概参与了3000多项规模较大的工程,民营企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80多个“一带一路”工业园区,绝大部分都由民营企业主导建设并管理运作。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认为,中国企业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机遇与挑战并存,做得比较好的项目,都是能在当地扎根、长期运营、受当地认可的项目,企业普遍都在相关领域有深耕经验。

万喆建议,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再推广落后产能项目,要在绿色低碳方面做更多努力,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广出去,既可以形成经济效益,也可以与“一带一路”建设理念更好结合。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