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丰登千家喜,风调雨顺百业兴。”除夕一早,位于三亚的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南繁基地,86岁的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望着春联拍手称好:“对联贴上年味浓了,很符合咱们工作性质。”
1964年起到海南南繁育种,程相文在这里度过第57个春节。春节期间是玉米授粉关键期。贴完对联,程相文钻进地里套袋、授粉,时而弯腰观察玉米根系、叶片和穗子,时而指导助手如何分析、利用材料。
程相文指导助手观察材料性状。新华社记者 王军锋 摄
助手张志腾说:“程老师下地看不够,一待几个小时。”他们每天早上7点下地,常发现程相文已在地里转了一圈。程相文说,“干育种要精益求精,照着100分努力,达到90分就不赖;目标80分,结果可能就不及格。”
程相文在田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军锋 摄
春节前几天,忙碌之余的程相文还惦记一桩事:找个时间“走亲戚”。他曾驻扎在三亚多个村庄育种,每逢春节都尽量到老乡家拜年。
1月27日上午,程相文一行提着米和油来到水南村村民黄海家。他在黄海家住了22年,期间,还教村民种玉米、瓜菜增收。而老乡们一亩、两亩腾出来的地,成了他的试验田。“程老师搬去基地前,父亲每年10月都打电话问他‘该来了吧?房间都收拾好了’。”黄海说,他们早把程相文当成了家人。
在罗蓬村,四位七旬老人与程相文热情拥抱。她们拿出的旧相册,见证了与程相文跨越半个世纪的友情。1966年春节,在村里育种的程相文每天到3公里外的公厕担粪施肥。一天,劳累不堪的他跌进粪坑,六名黎族姑娘听到呼救迅速赶来将他救出。
符亚莲老人拥抱来访的程相文。新华社记者 王军锋 摄
在到访的每一家,程相文反复说着:“没有你们的支持我啥都干不成。”玉米让身处异乡的他收获亲人般的感情,但每逢佳节,他都与亲人远隔千里。
助手们首次在基地过年,程相文张罗大家吃顿团圆饭。完成工作再做饭,开席已是晚上8点。玉米地旁支起桌,摆上几盘家常菜和饺子、玉米面馍馍、玉米粥,大伙倒上饮料举杯庆贺新春。
程相文和助手们吃团圆饭。新华社记者 王军锋 摄
年年在异乡过年想家吗?程相文脱口而出:“想!怎么不想。但农时不等人,在田里待着,想家的愁和苦就淡了。”常年在外家人理解吗?程相文说“都习惯了”。
每年春节,家人吃饺子都为他盛上一碗摆桌上。程相文说到这,心酸的泪水湿了眼眶。从1959年结婚到1985年和老伴结束郑州、鹤壁两地分居,他在家的日子不到一年。1985年后,每年都有半年在海南,其间大女儿患重病、老伴离世他都不在身边。
近60载南来北往,青丝变白发的老程实现了心愿,一个个新品种变为农民手里沉甸甸的粮食。他培育的“浚单”“永优”系列玉米新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超过5亿亩。2014年,程相文获评“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都是大家一起干的。”程相文说,“我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干多久,但只要身体允许我还继续干下去。”
每天黄昏,从三亚发往北京、途经河南的Z202次列车从基地旁呼啸而过。程相文总会抬头目送火车远去,又弯下腰扎进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