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君俊通报了天宁区法院劳动争议诉源治理工作情况,民一庭庭长朱加林发布了劳动争议审判白皮书及十大典型案例。

“五大机制”聚焦诉源治理

近年来,天宁区法院对内注重专业能力提升,对外优化司法服务水平,以联动解纷为抓手,加快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协作,汇聚多方力量推动劳动关系矛盾预防化解,切实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了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2019年全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38件,2020年受理310件,同比下降29.22%;2021年受理236件,同比下降23.87%,诉源治理成效进一步凸显。

2020年12月,天宁区法院与区人社局、区司法局、区总工会联合制定《关于加强劳动关系矛盾预防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劳动关系矛盾预防化解联动五大机制,助推全区劳动关系领域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形成合力,实现联防联治协同化。建立协作处置机制。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群体性纠纷等劳动争议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快立、快调、快审,及时化解矛盾。通过开展“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活动,积极融入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区总工会与区人社局共同推动街镇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区司法局协助帮助指导工会提升劳动争议调解专业化能力建设,共同促进劳动关系纠纷源头化解。建立裁审衔接机制。法院充分运用一站式”建设成果,畅通裁审衔接,注重对劳动争议仲裁阶段财产保全和执行程序的衔接;加大诉前调解力度,完善诉调对接和繁简分流机制,加强研判分析风险,统一裁审法律适用标准,提升劳动争议审判质效。建立法律援助机制。由司法局和总工会在法院设立法律援助站,为困难职工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打通了维护农民工及其他困难职工群体合法劳动权益的“最后一公里。建立督促整改机制。法院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通报涉诉企业情况、发送司法建议等形式督促企业依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对存在违法用工、用工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保障责任不落实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企业提出司法建议进行整改,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

提质增效强化法院职能

劳动争议案件专业性强、法律关系复杂、纠纷化解难度大,天宁法院打通立审执各阶段全流程,形成化解劳动争议的一体格局。在立案阶段,依托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成果,通过案件甄别、导诉分流等方式,对进入法院的劳动争议实现诉与非诉、诉调转换的有效衔接。在审判阶段,依托现有的分调裁审机制,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满足不同主体的司法需求。对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充分发挥“多元调解+速裁”一体化运作机制优势,积极引导劳动者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解决纠纷,加快案件审理进度。在执行阶段,通过法院在执行程序中依法处置企业财产,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企业风险状况评估,合理适度推进劳动争议执行程序,防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天宁法院更新审判理念,全面提升法官专业化规范化能力建设。坚持“双保护”原则,注重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和保障企业生存发展并重。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劳动关系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增多,通过加强研判和分析,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服务和保障好用人单位复工复产。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在疫情中受到的影响,适当减轻用人单位的责任;支持企业与员工协商合理调配岗位,灵活采用调整薪酬、轮岗轮休、弹性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突出保护重点,妥善处理群体性纠纷。重视群体性案件调解工作,积极引导劳动者合法维权,尽力促成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和解或调解。定期开展劳动争议案件风险隐患排查摸底,高度关注可能引发群体性风险的案件,及时与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做好工作预案。加强专业化建设。编制《民事审判程序规范指南》《劳动人事争议法律规范文件汇编》两本专业工具书,为法官全面规范民事审判程序及准确快速适用劳动争议法律规范提供指引。

多措并举能动司法服务

天宁区法院聚焦社会治理,优化司法服务,定期发布劳动争议审判白皮书和十大典型案例。劳动争议审判白皮书回顾近年来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基本情况,分析劳动争议现状特点,梳理当前审判工作中反映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于强化法院司法与劳动行政的有效衔接,引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理性维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化区域营商环境,进而推动天宁区域内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大典型案例聚焦女职工权益保护、农民工工资支付、涉疫案件审理、企业用工自主权等公众重点关注的内容,展示了天宁法院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助力区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慧和力量。此外,天宁法院连续四年“五一”劳动节通过法院微信公众号发布劳动争议典型案例,利用“以案释法小课堂”的形式进行案例普法,用简明鲜活的案例给予公众直观感受,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认知。

注重多途径延伸司法服务,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前往天宁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开展劳动争议案件巡回审判,强化劳动争议纠纷裁审衔接。深入本地大型建设公司调研,通过法律讲解、座谈交流等方式,对企业用工方面潜在的法律风险主动问诊把脉。充分利用传统媒介与各类新兴媒体深入开展法治宣传,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化的法治宣传活动,加大司法宣传指导力度,引导劳动者依法理性维权,督促企业规范用工行为。(记者 马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