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整个江淮大地,2021年末,全省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4%,较去年同期提升0.49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国第三、中部第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存款6374.09亿元,增量位列全国第九、中部第一。

金融总量稳定增长、持续优化信贷结构、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债券融资规模稳健扩容……1月24日,记者从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获悉,去年安徽金融运行呈现总量合理、结构优化、利率下行的特征,主要金融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除了存款,贷款数据也很亮眼。2021年末,全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国第十一、中部第三。其中,2021年新增贷款6627.72亿元,增量位列全国第十、中部第二。

“5.8万亿元”这个数字的背后,不仅有信贷总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高。

多方合力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引导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实体经济。截至2021年末,我省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365.28亿元,同比增长22.8%,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9.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2804.27亿元;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75.54亿元,同比增长15.6%;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8%,企业获贷率达78.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835.67亿元,同比增长37.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4.9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为18267.8亿元,同比增长13.5%;绿色贷款余额为4214.91亿元,同比增长45.8%。

大家关注的房地产市场融资情况如何?记者了解到,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良好,信贷平稳有序投放,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和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在多方协作努力下,近期房地产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市场预期逐渐改善。

2021年末,安徽省房地产贷款余额19908.42亿元,同比增长7.9%,虽然较去年同期低4.8个百分点,但较三季度末提升了0.9个百分点;四季度房地产贷款新增291.01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179.81亿元,较三季度多增81.56亿元,房地产融资逐渐恢复。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5918.12亿元,同比增长13.1%,较去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但较三季度末提升1.2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占房地产贷款余额为80%,较三季度末提升1.3个百分点。

政策“直达性”提升,精准滴灌小微企业。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突出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使用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1年末,全省再贷款再贴现余额923.9亿元,累计发放1686.1亿元。自2020年6月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新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推出以来,我省共计支持金融机构为6.4万户普惠小微企业1032.78亿元贷款提供延期还本付息,为22.88万户普惠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514.83亿元。

2022年,两项直达实体经济工具接续转换政策落地,转化为常态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从2022年起,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滚动使用,必要时可再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可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

金融机构让利实体经济,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数据显示,2021年12月,我省金融机构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4.28%,较去年同期下降0.43个百分点。分规模看,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4.96%,比去年同期下降0.31个百分点。按投向看,新发放制造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5%,其中信用贷款利率为3.24%。

债券融资规模稳健扩容。2021年共发行人民银行管理的债券5338亿元,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三,较上年同期多发行566亿元。其中,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1825亿元,同比增速达到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重点债券品种也取得新突破,全国首单乡村振兴项目权益出资型票据、民企支持工具乡村振兴债券和农垦类企业乡村振兴债券相继落地安徽。(记者 何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