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向前端延伸可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可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重点。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全省农业现代化推进大会,均对农产品加工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农产品加工进行了具体部署。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意义重大、要求迫切。
近年来,我省农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农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十三五”时期,贵州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的同时,农村产业全面发展,推动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6.2%、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辣椒、茶叶、蓝莓、李子、猕猴桃、百香果、火龙果、刺梨等产业规模名列全国前茅,蔬菜、食用菌产业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形成了较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为农产品加工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必须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到今年底达55%以上、2025年达70%以上,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引擎,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要把握好提质增效这个根本要义。要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千方百计提高综合收益。要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在产地对农产品进行清洗分拣、烘干储藏、杀菌消毒、预冷保鲜、净菜鲜切、分级分割、产品包装等,开展干制、腌制、熟制等初加工,实现减损增效。要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加快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非食用加工产品,创新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生物发酵等技术,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要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稻壳、米糠、麦麸、油料饼粕等副产品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同时,要建设全程质量控制、清洁生产和可追溯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标准规程、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提高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更好保障加工产品供应。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要有技术创新作支撑。以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为重点,推进加工技术创新,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支持企业牵头成立科技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发展。要研发绿色储藏、动态保鲜、快速预冷、节能干燥等新型实用技术,以及实现品质调控、营养均衡、清洁生产等功能的先进加工技术。要提高装备水平,结合贵州实际,研发一批适宜就地加工的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组合式设施,集成组装一批科技含量高、适用性广的加工工艺及配套装备,提升农产品加工范围和层次水平。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等科研项目,建立数字化加工车间,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要耦合配套全产业链。要坚持补链、延链、强链相结合,以县域为重点,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价值链收益主要留给农民。要推动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向优势区域聚集,向中心乡镇和物流节点聚集,向园区集中,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强镇和加工园区,以加工带动生产、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要强化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配套服务,完善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污处理等设施,引导加工企业入驻加工园区、产业集聚区集中发展。要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购中心、大型特产超市,发展网上商店、连锁门店,促进农户生产、企业加工、客户营销和终端消费连成一体、协同运作,确保产得好也卖得好。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要提高经营者能力水平。要鼓励一批在经济规模、科技含量等方面具有引领优势的加工企业突出主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不断提升企业加工转化增值能力。要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促进加工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到精、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形成一批领军企业和平台型企业。要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为农产品提供更大销售空间、提供更多就业渠道,把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合作社联结作用、农民主体作用更好发挥出来,做到合理分工、各展其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让农民更多地分享精深加工带来的增值收益,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落实好要素保障。财政支持方面,要加强相关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围绕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等关键环节,将农产品及加工副产品收集再利用、节能环保等设施设备纳入支持范围,鼓励各地综合运用贴息、奖补等政策,按规定统筹相关资金支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在金融服务方面,金融机构应综合考虑自身发展战略、企业状况和市场定位等因素,加大对重点精深加工企业、综合利用加工短缺产能和重要特色农产品原料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合理提高授信额度,满足企业对差异化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用地政策方面,各地应细化用地用途分类,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仓储流通设施建设用地适度增加规划空间,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倾斜支持。在人力培养方面,以科技创新与推广、经营管理、企业家和职业技能人才为重点开展专题培训,逐步将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纳入培训范围,逐步建立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习的培养制度,培育壮大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人才队伍。
(芶红礼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