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采收海菜 通讯员罗新才摄

青山环绕,田园似锦,连片的水田上,一朵朵海菜花悄然绽放,菜农们正忙着收海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美丽乡村图景。

洱源县地处洱海源头,在洱海流域的保护治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的深入推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培育绿色产业,成为洱源县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洱源县结合实际,立足资源禀赋,深入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农业绿色转型升级,通过调优品种、调大规模、调高效益,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拓展绿色农业发展新空间。

在右所镇松曲村海菜种植基地,菜农李国灿刚刚采收完自家水田里的海菜花,又忙着招呼工人栽种新一茬海菜。“这一批海菜苗种下去,不需要施肥、打药,20多天后就可以采收。我们家一共种了40多亩,每亩可以收获近2吨,效益十分可观。”李国灿说,海菜种植对水质要求非常高,水清则花盛、水污则花败,是名副其实的“环保菜”,也是大理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时令菜。

“海菜易种植、投资小、见效快,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右所镇三江源水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克胜介绍,依托良好的气候条件、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水资源,右所镇积极探索“以湿养湿”模式,从改田整地、田间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入手,不断激发农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发展海菜规模化种植,取代大蒜等传统“大肥大水”作物,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生态海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引导更多农户加入海菜种植的队伍,不断壮大特色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洱源县人工种植海菜成为了洱海流域水质保护与农业绿色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小小的海菜花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菜”,也让当地村民有了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据杨克胜介绍,合作社208亩生态海菜种植示范基地每年用工量近5000人次,务工工资支出近60万元。

如今,右所镇还通过电商直播,不断打响特色产业品牌,助力海菜走向“大众餐桌”。松曲村的海菜除了销往省内各地,还被运往上海、杭州等地,受到消费者广泛好评。截至目前,右所镇松曲村已连片种植海菜1500多亩,年产值达1800多万元。

云南网记者李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