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地处滇中腹地的易门,拥有着悠久而独特的陶瓷文化,在易门浦贝彝族乡,异彩纷呈的民族民俗为陶瓷文化传承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匠心延续窑火,生生不息,泥火交融共塑民族团结之花。

薪火相传,用传承描绘民俗文化底色

相传明末清初,李自成部下江西人李忠兵败流落易门,在浦贝发现了蕴藏丰富的瓷土资源,便放下利剑建窑烧瓷,史称“李忠碗窑”。加之当地瓷泥、黏土和红陶生产用红土、红砂储量丰富,至新中国成立初,窑户已发展壮大至50多家,年产陶瓷100多万件。易门陶瓷厂、华盛瓷业等陶瓷企业在浦贝碗窑的旧址上纷纷建立,它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进产品设计制造中,在浦贝乡各族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制陶技艺也推动着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在浦贝这片美丽彝乡又多了一个绵延数年的“陶瓷之乡”美名。

匠心独运,用坚守播撒民族团结种子

时代变迁,更新迭代的工业陶瓷冲击着传统手工艺制品,曾热闹非凡的浦贝窑户仅剩零星几户在坚守,杨建云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李忠窑”陶器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从事陶瓷制作四十余载,创作出了浦贝红陶、青花陶、绿釉陶、酱釉陶、白陶等多个陶种,被授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南省陶瓷工艺大师、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等称号。“浦贝乡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很多民族民俗元素,为我陶瓷创作带来了灵感。”杨建云说,他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及当地民族民俗特色,创作出了“渔樵耕读”“十二生肖”“青花茶具”等经典作品。在浦贝乡中心小学、易门县第一幼儿园里,杨建云和儿子杨智媚以特聘老师的身份,积极参与“陶韵”少年宫及“非遗进校园”活动,把传统民俗融入课堂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了孩子的民族文化视野,在孩子心中播撒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种子。

文旅融合,用文化发展打造传播高地

“现在来浦贝旅游,吃完羊肉还能逛一逛广场,这里展示了很多当地的陶瓷传统元素,也看到了苗族刺绣等特色民族非遗项目,尝了美食也尝了精神食粮。”来自昆明的游客刘明说。为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保护传统民俗及传统手工艺,同时促进一二三融合发展,2020年,浦贝彝族乡党委、政府在中浦贝村建设E农数字融创广场。项目以陶瓷文化为主题,总投资近2000万元,占地18.3亩,总建筑面积3079㎡,由4个功能区构成。邀请了省级非遗陶器制作传承人杨建云、省级非遗豆豉制作传承人魏建堂、云岭工艺大师尹长保等入驻陶瓷文化体验中心。火把节、第十六届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云青陶”杯工艺美术大赛等活动在民族文化广场上演,传统技艺与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汇,吸引了数万名游客共襄盛会,共同感受陶瓷及民族文化魅力,也为给群众增收找出路、解难题,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拓宽农村特色产品销售渠道提供了平台。

云南网通讯员 吉鹏颖摄影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