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2021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元宇宙概念带领相关版块快速冲高,新股破发牵动了无数“打新”股民,“康美案”引发的独董离职潮更是引发全网热议。
2021年,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也在持续推进。7月,资本市场历史上首次以两办名义联合印发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专门文件出台,强调坚持“零容忍”要求;11月中旬,北交所正式开市,进一步健全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
下面,财经网将用十个“热词”带你回顾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凡历史,共同迎接即将到来的2022年。
北交所
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第一家公司制证券交易所,于2021年9月3日注册成立,11月15日正式开市交易。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北交所开市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又一标志性事件。对于进一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交所开市后,交易如火如荼,首批共有81家公司亮相,可参与交易的投资者超400万户,首批8只主题基金发行首日即受到投资者火热追捧。目前,北交所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改革积极效应显著。
注册制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实际上,“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首次被纳入顶层设计是在“十四五”规划中。此前,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注册制内容仅表述为“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而“十四五”开局第二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也使得不少市场人士预测,注册制改革有望提速。
目前,境内股票市场除沪深主板以外,均已实现股票发行注册制;2019年,科创板正式开板并试点注册制;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企业挂牌上市;2021年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宣布设立,同样实行注册制。此前,深市主板与中小板的合并,也为下一步主板注册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零容忍
7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这是资本市场历史上首次以中办、国办名义联合印发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专门文件。文件中确定的“工作原则”中第一条即:坚持“零容忍”要求。
加大查处力度,只是“零容忍”的第一步,后续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则构成了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立体化追责体系。新华社发表评论称,此次高规格文件发布,又一次释放出清晰而鲜明的信号:各方对“零容忍”将形成更有效合力,打击证券违法的铁拳将越来越重。
与此同时,证监会也在不断推动增加法制供给,提升违法违规成本。截至12月14日,今年证监会和地方证监局合计发布了263张行政处罚决定书,合计罚没31.69亿元。从处罚原因看,信披违法、内幕交易和泄露内幕消息、操纵市场三项违法违规行为罚单占比近七成。此外,证监会系统共针对券商投行业务下发了52张罚单,涉及28家券商,其中关于IPO业务的罚单就有27张。年内的52张券商投行业务罚单中,多数因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对拟上市公司招股书内容等信息披露核查不到位所引起。
ESG
ESG,是指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属于长期可持续发展投资的主要分支之一。今年以来,双碳目标背景下,ESG主题基金增长势头尤其显著。目前,新成立ESG主题基金50只,数量已达去年同期的2.7倍。年内新成立的ESG主题基金,几乎均与低碳、可持续、新能源等主题相关。
ESG主题基金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其业绩表现也值得关注。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可统计收益的171只ESG主题基金平均收益率达15%,不仅跑赢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沪深300等主要市场指数,也跑赢主动权益基金的年内平均收益(7%)。不过目前来看,国内ESG主题基金虽已初具规模,但占公募基金资产规模比重不足1%,规模尚小。另外,ESG基金布局主要围绕主题投资展开,纯ESG产品占比并不高。
量化私募
2021年,是百亿量化私募快速扩容的一年。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百亿私募已经达到了104家,而在2020年年底,百亿私募只有56家,近一年的时间内,急速增加了48家。业绩方面,各私募之间分化明显,八成百亿私募年内斩获正收益。其中收益超过50%的百亿私募有6家,最高达到 80%。另有18家年内平均收益为负,其中4家收益跌超10%,业绩表现最差的百亿私募甚至出现了全线亏损。
量化私募的发展也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9月6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出席2021年第60届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会员大会暨年会时,谈到了针对量化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的监管问题。他提到,量化交易、高频交易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定价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交易趋同、波动加剧、有违市场公平等问题。
与此同时,在资金大量涌入量化赛道后,有不少量化私募宣布封盘控规模。截止12月21日,共有11家发布过产品封盘的公告,其中9家为百亿量化私募。
新股破发
A股市场历来流传着 “新股不败”的神话,指的是新股首日基本上以上涨收盘,新股首日破发是A股市场较为罕见的现象,而这一规律在2021年却被彻底打破。
今年以来,A股16只新股出现了首日上市即破发的情况,其中,12只为10月22日后上市的新股。成大生物、百济神州等“大肉签”的相继破发,让“打新”躺赢成为过去式,叠加高发行价也让不少投资者出现弃购行为。
多家业内研究机构表示,IPO询价新政是本轮首日破发潮的重要因素,询价新规调整了最高报价剔除比例等规定,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新股市盈率,或为新股破发的主因,同时也导致了新股超募的情形出现。新的询价制度改革以来,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超过30%。
A拆A
自2019年12月份《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正式落地,至今已经将近两年,涉及A股分拆上市的案例逐渐增多。分拆上市计划若实施得当,则能够实现母子公司双赢。今年,有34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分拆上市的意愿或进展,8家子公司通过“A拆A”成功上市。
从拟上市板块来看,创业板成为分拆上市的主要目的地,34家中有20家将目标定在创业板,占比近六成。此外,也有上市公司将目光投向北交所。11月15日,在北交所开市首日,南钢股份发布公告,称拟将控股子公司钢宝股份分拆至北交所上市,目前已进入上市辅导期。不过,并非所有的分拆上市计划都能够取得成功:年内已有9家公司被证监会否决或由于自身原因暂时终止了分拆计划。
定增潮
2021年已经临近尾声,上市公司定增无疑是今年资本市场的重要“集体事件”。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A股市场已实施定增方案的上市公司超400家,相比去年同期的330家增长明显。其中百亿元量级大单频现,包括天山股份募资941.71亿元、邮储银行募资300亿元、京东方A募资203.33亿元、顺丰控股募资200亿元。12月10日,伊利股份120.41亿元定增落地,完成A股消费品行业史上最大定增。
其中,新能源赛道火热程度空前,包括新能源车和光伏在内的241家上市公司中,今年已有98家公司发布定增预案,数量占整个A股公司的40%,远超以往年份。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锂电上市公司发布的定增预案计划募资总额超过1300亿元。宁德时代更是提出582亿元定增计划,成为新能源行业之最。
独董离职潮
自11月12日“康美案”一审判决落地后,A股掀起独董离职潮。据Wind数据,以“独立董事辞职”为关键字进行检索,过去30天里有65家上市公司出现独立董事辞职的情况。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2家公司独董辞职。在11月24日和12月11日两天,均有5家公司披露独董离职的相关公告。从独董递交辞呈的原因来看,因个人原因而辞去独董之职的情况最多。
独董接连离职的消息也把独董制度讨论推向高潮。11月底,证监会拟修订独立董事相关规则,此后,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于公开表态:对市场各方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意见建议,中国证监会高度重视,已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研究,将充分倾听各方意见,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推动系统完善,进一步明晰独立董事权责边界,加强履职保障、完善责任机制,支持和督促独立董事切实履行诚信勤勉义务,努力形成各方归位尽责、市场约束有效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生态。
元宇宙
“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大师尼尔·斯蒂芬森在其小说《雪崩》中这样描述元宇宙。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今年我国共申请“元宇宙”商标达4368件,涉及公司达689家。包括腾讯、字节跳动、谷歌、Facebook(Meta)、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纷纷开启了“元宇宙”领域的布局。据统计,目前元宇宙版图已从游戏、娱乐互动平台逐渐扩大至IP版权运作、红人经济、甚至教培领域。自9月30日以来元宇宙板块指数累计涨幅达41.91%,不过,近期也有中青宝等多家A股元宇宙概念公司因股价频繁异动及疑似炒作“元宇宙”概念收到监管关注函。
(文章来源: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