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油价犹如“过山车”,时而大涨,时而下跌。油价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经济发展。为此,全球多国纷纷采取措施,在各方的博弈下,国际油价走势如何?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应如何做好应对之策?本期新闻洞察聚焦国际油价变动背后的原因、产生的影响以及各国的应对,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林春霞
12月6日,国际油价以4%的涨幅收盘;12月7日,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2.05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5.44美元,与上周连续下跌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近期,国际油价犹如“过山车”,起起伏伏。为此全球多国纷纷采取应对措施,在各方的博弈下,油价走势如何?
11月23日,美国宣布将释放5000万桶战略储备原油,随即,印度、英国、韩国、日本也宣布释放石油储备。在此消息发布之后两天里,国际油价反而略有上扬。
在人们对释放储油的效果表示质疑时,意想不到的是,受新冠病毒新型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悲观预期影响,11月26日,国际油价出现大幅跳水,当日油价跌幅超过10%。之后几天依然持续下行,与之前一路上行最高点突破85美元/桶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在国际油价下行以及疫情悲观预期的情形下,业界又猜测12月2日石油输出国及其产油国盟友(以下简称“OPEC+”)会议可能会取消原增产计划。然而OPEC+却作出了维持原计划每日增产40万桶原油的决定。受此消息影响,此周国际油价又出现小幅回暖。
美国为何要率先释放石油储备?多国释放储油的效果如何?未来国际油价走势究竟怎样?
美国挑大头抛“杀手锏”意在降低物价
美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石油消费大国和输出国,此次挑大头抛出释放储油的“杀手锏”,致使本国油价下跌,到底有何用意?
“美国此举释放出两个重要信号,一是美国拜登政府想把美国物价压下来;二是想压制石油出口国。”原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资深研究员乔德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油价上扬给美国带来了通胀压力。美国10月份CPI为6.2%,创下了3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美国总统拜登多次呼吁OPEC+增产,但遭到了拒绝。因此,美国联合其他几家石油消费国共同释放储油。
乔德武进一步分析,美国历史上曾多次释放储油,但每次原因都不同。此次主动发起此事,还要求其他国家跟进,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美国国会众议院近日通过总额约1万亿美元的跨党派基础设施投资法案,加大投资必然引起物价上涨,拜登政府此时迫切想把美国物价压下来。
同时,美国政府希望调动石油需求大国来制约OPEC+。OPEC+经历了多年的低油价,一直在鼓足劲运作石油价格的上升。但考虑到交通运输复苏下全球原油需求仍在恢复,OPEC+没有贸然采取新的动作,而是按原计划维持每日增产40万桶原油。“每日增产40万桶原油仅能解决一部分需求,对油价的象征作用大于实际作用。”乔德武表示。
多国抛售储油仍是杯水车薪
有人认为,高油价是全球通胀“祸根”,此次多国计划抛售储油,能否真正达到预期效果?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多国安排投放国家储油,意在抑制过高油价,从而缓解国内通胀的压力,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金联创原油分析师韩正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释放储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当前的高油价以及供应短缺已引起众多石油需求国的不满。原油价格此前上涨至近7年高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供应不足影响。
他认为,从目前多国释储的规模来看,进入市场的原油总量约在6000万-7000万桶之间,并且这部分投放量将分批次进入市场,而今年以来全球原油市场的日均需求量约9800万桶,显然,释放的原油储备量对于市场需求来说略显力不从心。
“原油价格上涨是因为供给不足,抛售储油是为了补充这个缺口,但储油收紧对通胀影响比较小。”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本报记者分析,目前美国的货币政策要应付通胀有些捉襟见肘,只能用此办法作为辅助性手段。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油价时期释放储备只能起到短期拉低(摊薄)油价的作用,难以撼动长期国际油价变化。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从规模上看石油储备量很有限,难以持久释放,对国际油价难以形成长期影响。二是石油储备相当于国家资产,短期释放储备相当于短期借贷,早晚得还。三是如果石油涨价是长期供需矛盾,当储备释放完毕或到底限后,油价依然会恢复原来走势,只有供需矛盾得到缓和,才会真正影响油价。
国际油价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受访专家认为,11月26日油价出现断崖式下降,主要受能源消费大国释放储油和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双重因素影响所致。
“石油供需基本面对短期国际油价涨跌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国际油价波动的底层逻辑和最根本动因都是供需矛盾。”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认为,未来石油供需关系面临着大量不确定性,目前主要集中在疫情长尾效应和全球碳约束目标两大因素。
他进一步分析,疫情反复会降低经济和出行的流动性,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减少会使石油消费价格被拉低的概率更大。同时,疫情导致了短期金融问题,叠加碳约束,使金融选择绿色投资较多,上游投资被大幅削减。
但这些仅是短期效应,从中长期来看,未来国际油价走势如何,还取决于供需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等多重因素的变化。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对本报记者分析,目前全球经济还处于复苏过程中,各国疫情依然严峻,部分国家重新采取管控举措,可能会拖累需求预期,这给未来原油的价格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因此,目前国际市场对油价的判断也充斥着诸多分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受OPEC+增加供应量、美国页岩油产量继续复苏影响,明年油价会面临下行压力。而一些华尔街大行看好长期油价,认为OPEC+对价格的控制可能是未来几年推高油价的一个关键因素,到2023年,油价可能达到150美元/桶。
把能源安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林春霞
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在高位震荡,给多国带来通胀压力,中国也深受影响。国内原材料价格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不断推高,受此影响,今年10月份PPI同比高达13.5%,创下了历史新高。
图片来源/新华社
受访专家认为,要真正抑制油价,需实施稳固供应根基、提高储备能力、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综合性措施来保证能源安全。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应将能源安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抑制油价也是中国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全世界石油将供大于求。自去年4月以来,油价上涨主要是受疫后能源短期供需矛盾、供应链受阻、全球流动性宽松、绿色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原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资深研究员乔德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乔德武认为,在美国联合释放储油的要求下,英国、日本、韩国、印度已宣布同意,只有中国还没有完全表态。若中国也同意释放储油,石油输出国组织(以下简称“OPEC”)的石油出口量将在多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到时候价格即使不会大幅下降也至少能保持目前的水平。
至于OPEC能作出多大让步,乔德武认为,要看石油消费大国的储油释放量。近几年的低油价使OPEC的石油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不会对释放储油立刻作出反应,也要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考虑。
“原则上中国应有所行动来压制过快增长的油价,这是因为目前中国也面临着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压力。”他认为,油价持续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将会拖累中国经济的增长。
至于中国用什么方式来影响国际油价,力度有多大、保持怎样的节奏,乔德武认为,这需要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70%,每年需求量很大。因此需要把国家能源安全和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要考虑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再综合各方面情况作出战略决策。“我们就像是一艘大轮船,轮船越大掉头越要慎重。”他说。
多措并举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带来较大影响,如何应对不断高企的油价显得十分迫切。
“油价波动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口成本的变化上,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2020年较低的油价有利于降低原油进口成本,因此原油进口量有所增加。”金联创原油分析师韩正己向本报记者表示,进入2021年后,油价不断走高,我国原油月进口量同比有所减少。但随着我国扩大经济开放以及发展的需要,原油进口仍会保持稳步增长。
“平均油价维持在60-80美元/桶的水平对中国来说整体较好。油价过高将影响国民经济,油价过低不利于低碳转型。”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
这位专家认为,应对高油价,2008年以来中国已有很多经验,如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天花板价和地板价等,就是通过机制安排对国际油价向国内传导进行“削峰填谷”,让消费侧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避免造成经济社会的短期剧烈波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中给石油的定位主要是保安全,在国际油价高企情形下,会加快促进增储目标的实现。但这远远不够,短期看,最明显的措施是加快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对本报记者分析指出,目前中国已在努力扩大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渠道,与中东、俄罗斯、非洲、北美、南美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途径的石油进口渠道,以稳定国内需求。而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太阳能、风能、核能和地热等资源的开发也在同步推进。今后,在提高石油天然气利用效率的同时,要努力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比重,促进节能减排,用综合性措施来保证能源安全。
“无论国际油价如何变幻,中国要做好能源战略布局,把能源安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乔德武看来,当前应急措施需要释放一部分储备。但从长期来看,中国只有做好能源安全基本盘,稳固石油供应根基,加强资源战略调查和勘探开发,提高石油储备能力,就不怕国际上的风浪。
在资源勘探开发方面,乔德武认为,首先要加强国内国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在国内要加强自己的领土、领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常规和非常规资源并重发展。在国际上,要与油气资源比较好的国家积极开展合作,加大中国在国际上勘探开发的话语权。这种方式中国已走出了一条比较成熟的路径,应该坚持走下去。
其次要加强煤炭的清洁利用和科技攻关。近几年,人们对煤炭认识上有误区,认为煤炭会造成污染,其实煤炭不全是负能量,清洁利用可以解决碳排放问题。
再次要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特别是光电、风电等有广阔前景的替代能源,最近几年发展势头较好,应该继续保持。
最后要加强地热等清洁能源的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地热是非常好的清洁能源,有很大发展潜力。同时,还要加强氢能的利用,氢能在中国已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装备条件,到了加力发展的时刻。
国际油价短期难达供需平衡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丽娟
一路高企的国际油价被认为是今年主要经济体通胀持续升温的“元凶”,备受市场关注。眼看已近年末,国际原油价格仍在较大幅度波动,明年走势仍不明朗。受较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市场对油价未来的走势存在较大分歧。
图片来源/新华社
纵观这一年国际油价走势,时涨时跌且幅度较大,但总体来看涨大于跌,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10月份突破85美元/桶,达到三年来的最高点。这对全球通胀带来较大压力,致使多国开始出台应对措施,希望能够平抑油价的快速上涨。
油价高企的原因从大背景来看是全球能源紧缺的表现,从短期因素来看是受疫情反复和变异毒株对石油输出国市场需求量判断的影响,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的缓慢对需求的拖累。
今年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对原油增产一直较为谨慎,同时主要经济体复苏不同步,能源、原材料、运费成本上涨,加上人工和产能不足、流转不畅,推升了终端消费价格。
尽管目前美国带头宣布将释放5000万桶战略储备原油,并招呼英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跟进,希望缓解市场对石油需求的压力,表达出了抑制石油输出国及其产油国盟友的鲜明态度,但是效果仍有待观察。特别是上周石油输出国及其盟友召开会议,仍按原计划增加产量,并没有受储油抛出的影响。
以上种种情况让市场对未来油价的走势产生了分歧。分歧的焦点主要落在美国的应对措施、疫情延续的态势对需求的影响以及石油供给的基本面。
过去一年多来,美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走弱,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上涨。随着美联储表示可能加快收紧货币政策,油价这一上涨的动能将会逐渐减弱。而且近日已有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对产油国释放信号,如果有需要,美国还可以释放更多的原油储备。因此,在这些措施的影响下,明年油价上涨可能会得到有效控制。
但也要看到,美国联合多国释放战略石油储备,国际油价却未能如预期应声回落,这反映出本轮操作对油价影响能力有限。
奥密克戎毒株的出现正在干扰欧美经济复苏前景,自世界卫生组织11月26日预警奥密克戎毒株威胁以来,国际油价已经下跌约10%,11月份降幅约20%。同时,多国紧急取消航班、限制旅客入境、升级防控措施说明奥密克戎毒株对石油需求已经构成威胁。有机构预计,新一轮疫情防控措施可能会导致明年一季度全球日均石油需求量减少300万桶。
不过,今年下半年石油需求增长超出预期,导致石油库存降至历史低位。目前全球日均石油需求现已恢复到接近1亿桶的水平,石油需求复苏势头将继续。
在石油供给的基本面方面,看涨的观点认为,明年的石油供给将会收紧。由于一些成员国在提高产量方面存在困难,石油输出国组织11月份的产量没有达到目标,同时,明年油气行业投资不足的影响将持续,预计石油输出国组织在2022年的真实富余产能将为日均200万桶左右,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的日均480万桶。
而看跌的观点认为,如果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盟友国有规律地增加供应量,并且美国页岩油产量继续复苏,2022年的石油市场将会更加平衡,油价会面临一些下行压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