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两大金融中心与离岸市场之间的基金争夺战日趋激烈。
近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自去年初推出可变资本公司(VCC)框架以来,新加坡已经吸引了超过400个VCC落户。VCC可以说是为新加坡投资基金定制的全新法律框架,旨在吸引更多基金选择新加坡作为注册地。
同样,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特区,也在为吸引全球基金落户“撒钱”。香港证监会与特区政府合作,今年5月开始推出为期三年的资助计划,对在香港成立的开放式基金型公司和在港上市的房地产基金报销70%专业服务费用,每间上限分别为100万和800万港元。
新加坡:
两年吸引400个VCC
VCC架构,是新加坡为了吸引全球基金落户而特别定制的主体形式。此前新加坡并没有针对投资基金的专门主体形式,基金只能以常规公司、有限合伙企业和信托三种形式在新加坡存在,在灵活性上远不如开曼、卢森堡等基金首选注册地。
VCC架构允许基金经理在股份发行、分红等方面做出更为灵活的安排,同时可以在一个VCC下设立多个基金以降低成本。VCC既可以设立为独立基金,也可以采取下设多个子基金的伞型基金形式。在投资者隐私保护方面,VCC也采取了与其他主要基金注册地相同的做法,即股东名册不必公开,只需根据相关规定向公共机构披露,以满足监管和执法所需。
去年4月,新加坡金管局又推出资助计划,对新设或注册地迁至新加坡的VCC提供相当于注册费用70%的资助,每个VCC最高15万新元(约合人民币70万元)。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中,已经有超过300个在新加坡设立办公室的全球或亚太区资产管理机构设立或者通过迁册方式设立了超过400个VCC。
香港:
持续放宽监管限制
相似地,香港特区早在2018年就为吸引基金在港注册推出开放式基金型公司制度,另外,自2020年9月起,香港证监会撤销对私人开放式基金型公司的所有投资限制,并允许合资格的持牌或注册证券经纪行担任私人开放式基金型公司的保管人。
香港证监会还表示,目前正与特区政府合作修订相关法例,增设法定机制,让海外公司型基金以开放式基金型公司的形式将注册地转移至香港。同时,还在对开放式基金型公司制度中有关清盘程序和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的规定作出微调。
互联互通助力基金落户
基金互认、粤港澳大湾区理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全球资管机构在香港注册发行基金。
今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正式启动,允许广东部分城市合资格的投资者通过银行分销渠道购买澳门和香港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其中就包括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募基金。同样,基金互认制度下,想申请在内地公开销售的香港互认基金,必须在香港设立和运作。
据统计,在香港注册成立、经香港证监会认可基金的数量同比增长6%至810只,资产净值则同比增长17%至14270亿港元。
一位香港公募基金人士表示,传统上很多在香港出售的基金都是在卢森堡、开曼等地注册,由于这些注册地制度灵活,有一定税务优惠和比较成熟的配套机制,再加上这些地区注册的基金也能获得香港监管机构的认可,因此多数海外资管机构在港销售的产品选择海外注册。互联互通机制下,基金必须在香港设立虽然是一个限制条件,但为参与其中,也会一定程度上促使一些机构在香港注册更多基金。
私募同步提速发展
在公募基金之外,香港特区也在加速放宽私募行业的监管要求。
香港特区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财库局”)局长许正宇此前表示,财库局已于今年9月底,完成巩固香港作为资产及财富管理中心的三步曲,即引入有限合伙基金制度、为在港营运的私募基金所分发的附带权益提供税务宽免、以及建立外地基金迁册机制法律框架。
去年8月,香港特区开始正式实行新法案,允许私募基金以常用的有限合伙基金制度在香港特区成立及运营。短短8个月内,已经吸引超过200个基金注册,一年多时间内已经吸引超过360个基金在港注册。
现在,香港已经针对私募行业推出税务优惠,并通过外地基金迁册机制法律框架设立更便利可行且明确的制度及措施,吸引更多已在海外成立的基金迁至香港特区。财库局数据显示,香港特区目前资产管理规模1,730亿美元,是亚洲区内第二大私募基金市场(以资产管理规模计),仅次于内地,私募基金生态圈中有近600间公司。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