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力量是惊人的。市场最终渗透到不容易突破的领域,加大了市场的广度,提升了市场深度。市场渗透,促进了农业的商业化和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市场更是推进了工业革命,实现了向现代阶段的转型。

市场渗透推进了农业的商业化

农业的商业化是不容易突破的领域。市场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并不是(或并非完全是)农民或手艺人的产物。市场先是商人的产物,后是金融家的产物。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是市场体系自由活动的地区。当市场体系开始形成土地和劳动市场即要素市场时,便渗透到或者说“打入”比较不容易突破的领域。

领主—农民制度的变化,与领主希望以货币形式获得土地收益有关。从形式上看,领主最初从农民那里获得的是实物回报。农民自身没有货币,只有将农产品卖给商人,才能得到货币。市场渗透之后,农产品需要通过商业交易的方式才能转化为货币。这样,货币的一部分留给农民,其他的归领主。在西方,领主—农民制度的变化在第一阶段是商业渗透的结果,在第二阶段则加上金融渗透的影响。

领主要获得收益,还可以通过保留一部分土地,更直接地由自己控制的方式进行耕种,以获取比他从农民的租入土地的产品中分享到的一份更令人满意的收入。

鼓励农民为市场而生产的路线,更为自由。二者可以相互交织。

商业经济效率更高,但都不会颠覆领主—农民制度的基础。双方彼此需要,土地也是如此。

领主、农民对土地各有权利,权利依习俗而定,受挑战时,申诉也借助于习俗。领主死亡,财产经继承而转手,或当作对王室仆从或宗教基金的捐赠。任何贵族权利,都转移给新的所有者。新所有者将凭经验去弄清赋予他的权利有什么,至此没有土地市场,土地出售也是偶尔为之,且困难重重。

土地售前,用于抵押的机会可能很多。经济发展到可以用土地融资时,庄园主发现土地担保更易借到钱,但土地权利纯系习俗形成,对放款人来说这算不上重要担保。债务拖欠不还时,放款人能得到什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农业怎么才能更有效率?怎么看待劳动力短缺?永佃制在劳动力充足条件下做不到,农民只能短期租赁土地。人口下降,领主对农民的保护让渡给国家,农民从交租转为纳税。

在土地只是用来作为耕地,任何人拥有土地,都需要耕种的人(农民)。土地不能耕种,即使按最严格的市场意义也毫无价值。构成土地价值的一个要素乃是有希望以某种形式取得工作所需的劳动力。农业生产可以分为两种:为自己消费而生产和为市场而生产。前者会遇到自然灾害,后者还可能遇到不确定的市场。为此,需要应急资金,而土地抵押又不可靠,国家通过银行成为农业资金供应的源泉,国家成为保护者。随着技术的改进,农业不再特殊,农业只是一个普通行业,农民也多出来。

市场渗透让自由劳动力市场形成

劳动力市场也是不容易突破的领域,但市场还是渗透进去。机器节约劳动力,劳动力的实际工资会下降吗?劳动力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不会下降,这是希克斯的理论贡献之一。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也专门讨论劳动力市场问题。

希克斯所界定的劳动者的特点是为他人工作。根据劳动力作为交易品的不同,把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出卖劳动力的市场,也就是奴隶市场;另一种是部分出卖劳动力(租用劳务)的市场,劳动者获得工资。在商业经济初期,获得劳动力最方便的办法就是购买奴隶。由于经济效率的原因,后一种市场最终取代了前一种市场。奴隶带到市场上去是有成本的,自由的工人可以自行到市场,因而节约成本。奴隶制度比自由劳动力市场更加低廉是有条件的,美洲具备条件,奴隶制在美洲重新出现。

劳动力市场有层级问题,从一个层级过渡到另一个层级,并不容易,这里需要劳动力的培训,需要教育。

市场推进了工业革命

商业经济发展的分析方法还适用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标志着经济进入现代阶段。工业化,特指固定资本投入的增多,用于生产而不是用于商业的固定资本品种类的增多。增长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增长,而是体现投资的固定资本品的种类和花色的增长。这种定义的工业化,是商业发展过程的继续。

工业化是怎么发生的?商业扩张、地理发现、科学的进步与工业化都有关,但技术创新滞后于科学发现,最终还是市场推动了创新。

工业化影响劳动力市场,影响实际工资,但实际工资增长并没有随着工业化而马上到来,在劳动力供给充足情况下,实际工资难以增长。

固定资本投资新机会对劳动力有需求。影响劳动力需求有多种力量,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哪种?是多种力量一起发挥作用?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力量。

机器经常替代劳动力。劳动力是不是因此过剩?劳动力到新部门就业,但新部门够吗?各国的情况又不一样,这对劳动力的最终影响?一个国家失去的就业机会,可以去别的国家寻找吗?显然这不容易。

工业革命后,劳动力的阶级意识逐渐形成。现代工业因为投入固定资本,形成了常规经营的企业。前产业无产阶级漂泊不定,产业工人有组织,解决个人不公正和经济动荡问题。有组织的产业工人,可以得到更多利益。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能消化得了吗?经济增长最终有利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显然这是乐观的看法。

投资才能带来增长,从长期来看,投资等于储蓄,而储蓄来自利润,因此,只有利润,才能带来真正的增长。利润说明经济效率。保护僵尸企业(行业)只会消耗资源,显然不可取。

整个市场经济史,就是利用市场手段不断提高经济效率的历史。政府行政革命,但对于社会支出、荣誉性支出(prestigious expenditure)或对任何能得到人们支持的支出,很难说不。即使再怎么做账,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滥用资源。政府不能滥用资源,资源约束下,滥用资源,就会出现各种经济的病症: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失衡以及汇率问题等等。希克斯写道:“河流可以灌溉农田;但是如果河流改道,那么在农田上开沟挖渠还有多大好处?”

篇末闲语

本文只是一篇读书笔记,我只是把阅读中感受较多的一些文字保留了下来。《经济史理论》已成经典,不同人不同时期不同情景下的阅读,肯定有不同的体会。今天我正好关心市场经济史这一宏大主题,就更多地留下了希克斯关于市场渗透的文字。

人类对未来的梦想能否实现?田园牧歌式的市场经济,以经济效率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如何才能实现?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主要讨论的是西方经济史。对经济社会问题的思考,总是让我们探寻终极问题。这是一个意境问题,一个境界问题。希克斯最后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在结论部分,他写道:“假如没有这么多民族——假如人人都可以到他喜欢的地方去,他到任何地方都能受到欢迎,而他也愿意到需要他的任何地方去——那么全人类都‘发达’就比较简单。”当然,他也认识到“即使如此,仍需时间”。

各国增长都是可能的,但会改变各国的相对地位。国家,不同的利益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统一。以国家利益之名所行的贸易管制已有多年。重商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经济增长可以为国家利益服务,是实现国家各种目标的手段之一。重商主义最终失败,让位于自由贸易。

重商主义为什么失败?希克斯认为,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内部政治压力,但重商主义者没有把行政工作做好,如果做好,情况可能大不相同。这需要行政革命,需要政府效率的提高。

《经济史理论》研究的主要是西方经济史,对于中国这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只有能带来经济效率的市场机制,才有存在的可能。市场不能完全取代政府(国家),政府(国家)可以弥补市场的一些缺陷。市场经济逆向成长,也决定了中国式市场经济成长之路还需要立足国情,从而摆脱不一样的约束条件,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迈进。

《经济史理论》汉译本,出版于市场化改革起步不久的1987年。那时,不少市场经济术语尚未通行,译本能做到“信”实属不易,同时汉译本还有值得改进之处。例如,书中的几个词语的译法似可讨论:

第一,transformation,是“转变”,还是“转型”?“转变”比较一般,感受不到质的变化。“转型”更能体现质的变化。

第二,commanding economy是“指令经济”,还是“命令经济”?发出指令,就会出现所要求的结果。命令只是说明强制性,而不用管结果。经常看到,命令了最后却无果,可能翻译为“命令经济”更恰当。

第三,rules and understanding 应该是“规则和谅解”(汉译本翻译为“章程和协定”,似未译出原意)。

(本文在写作中参考英文原版:John Hicks,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作者杨志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财贸经济》《财经智库》副主编,著有《新中国财政政策70年》《大国轻税》等。)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