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0月16日电题:全球共谋“疫”后经济复苏:新金融何以孕育新机遇?
作者樊中华刘文文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面临怎样的新变局?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又将如何引领中国金融业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开放?
在10月15日召开的首届新金融青年论坛上,与会嘉宾指出,当前,新冠疫情与一些西方主要经济体的逆全球化动态相叠加,使全球经济仍身处凛冬,而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以及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将成为经济复苏的“危”中之“机”。
世界经济新变局:复苏机遇何在?
15日,首届新金融青年论坛在沪举行。图为圆桌对话环节现场。 张亨伟摄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表示,近两三年来,全球贸易和投资体量都在下降,其中除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因素外,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形成了逆全球化的大动态。
屠光绍说,全球化虽遭逆流,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金融业开放反而在加快,形成了新气象,“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也是对全球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支撑。”
橡树资本创始人、联席董事长Howard Marks15日在首届新金融青年论坛上视频致辞。 张亨伟摄
美国橡树资本创始人、联席董事长Howard Marks认为,在如此严重的疫情冲击之下,“中国不断推出金融改革开放举措,成功应对了内外部风险冲击,确保了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合作仍是主旋律”成为会上共识。交通银行行长刘珺指出,即便逆全球化回潮,但在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仍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化给大家都带来了福祉的提升,只不过上半场的主题是财富创造,而下半场是财富创造与公平分配并行。”
由此,刘珺认为,创造、开放、协调、绿色、共享是下一步发展的主基调,这要求金融发展一定是低能耗的,而在数字时代,“只有全球全域的互联才是大数据,才是未来数字经济、绿色金融前进的方向。”
国际金融论坛(IFF)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世界银行前副行长祝宪张亨伟摄
国际金融论坛(IFF)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世界银行前副行长祝宪也指出,虽然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仍多,但疫情后的经济恢复也会为新兴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家提供更为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机会。
祝宪建议,可适当超前投资一些可持续发展项目,大力推动绿色金融,促进经济的绿色、智能复苏。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行长兼行政总裁王云峰建议,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应当仁不让地推进国际板发行、设立中国第一家合资托管银行,以及充分发挥自贸区作用,成为人民币定价城市和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全球交易中心。
中国发展新金融:上海如何担当?
浦发银行副行长崔炳文指出,所谓新金融,一是指如财富管理等新兴的业务方向;二是指如碳排放等新的要素交易市场;三是以数字化技术应用为管理、风控、合作等提供新机会;四是指新发展理念带来的高质量发展。
屠光绍注意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在过去传统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基础上,新增了绿色化、数字化,这恰恰反映了新金融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
科技是新金融之魂。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斌举例说,当前,交通银行管理的金融资产已经超过了11万亿元人民币,“没有强大的科技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各个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能力、竞争能力的重中之重,也是根本的手段。”
首届新金融青年论坛圆桌对话汤彦俊摄
王云峰表示,数字化金融科技对于金融机构的成败已起到关键作用,而上海丰富的金融人才是促使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落户于此的重要原因,“如汇丰今后五六年将以财富管理为重要发展战略,这一业务需要有金融、科技、沟通能力的复合型新兴人才。这促使我们在临港成立了第一家外资金融科技公司。”
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理事长、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则指出,金融机构要积极对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发挥其资金和信息优势,搭建人才、技术、项目交流对接平台和创新平台。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金融从业人员约为47万,总体上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等特征。有近30%的海归金融人才选择上海作为首选工作地,居全国第一。
上海市副市长吴清表示,“十四五”期间,上海将致力于建设“两中心”——全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两枢纽”——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两高地”——国际金融人才高地、金融营商环境高地,其中人才高地建设是重中之重。
“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叠加科技要素,使上海具备金融科技发展潜力。”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指出,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能力以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以更加开放有力的政策,吸纳海内外优秀人才,为涵养金融科技领军人才提供最优的人才生态环境。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