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积极推动油气产业往下游走、往高端走、往低排放走
(相关资料图)
多措并举拉长油气产业链
6月21日,在澄迈县福山油田花场油气处理站,工作人员检查生产装置。 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以前我们从库房找一个钻头送到船上要30分钟,现在5分钟就完成了。”
6月22日,在澄迈,站在我国首个智能深海油气保障仓储中心前,中海油海南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户星说,智能库的建设解决了专业石油工具物料大而重、散杂乱、存取难等问题,提高了码头对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后勤保障的响应速度。
油气设备仓库的智能化升级背后,是海南油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省借助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延长石油化工产业链条,加快油气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集勘探、开发、加工、仓储、物流、贸易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格局。
不断刷新国内纪录
海南发展油气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国80%左右的进口石油都要途经海南所辖海域的运输航道,又直接辐射环北部湾、东盟两大石化产品消费市场,交通运输便利。
“海南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全国5个天然气富集区中有3个分布在海南周边,陵水17-2等气田正平稳生产,为我省油气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省工信厅党组书记王静说,洋浦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建成的油气储备总库容已达1000万立方米,为我省油气产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原料保障;而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贸易、投资等方面的自贸港政策,更是为我省油气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优势。
2018年,海南油气产业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截至2021年底,海南油气全产业链实现营收1533亿元,同比增长22.4%;规上企业完成产值983亿元,同比增长36%。
海南油气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的同时,在多个领域不断刷新纪录,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去年6月,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陵水17-2)在陵水海域正式投产,标志海南在全国率先进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超深水时代”;今年6月,中国海油在莺歌海顺利完成海底气井放喷测试作业,我国首套国产化深水水下采油树在琼正式投入使用。
《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将石油化工新材料列入我省重点支持的三大新兴产业,争取到2025年,海南石油化工新材料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0亿元。
“把碳埋地下,把油驱出来”
6月21日,澄迈福山油田的处理站内,二氧化碳液态储罐的后方,10个高约10米的二氧化碳分离装置变压吸附塔显得格外高大。伴随着“呼哧呼哧”的放压声音,罐内的二氧化碳与天然气完成分离,二氧化碳经过液化处理后通过管道运送至储罐内,等待被车辆拉走注入油田。
“把碳埋地下,把油驱出来。”谈到目前正在推进的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项目,中国石油南方勘探开发公司(福山油田)工程技术处负责人邓校国解释说,“二氧化碳相比于水,具有更强的扩散性和溶解膨胀石油的作用,更容易进入到低渗孔隙当中,把油给驱替出来,在进行碳埋存的同时增加了油气产量,可谓一举两得。”
据了解,福山凹陷碳封存潜力达到20亿吨以上。邓校国说,目前,福山油田累计封存二氧化碳超过15万吨,增加油气产量超过1.3万吨。
“吞”碳“吐”油气,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低碳绿色的发展理念渗透于海南油气产业链的各环节。6月22日,中国石化海南石油公司宣布在全省38座加油站同步上线销售“爱跑”98汽油,“该款汽油可有效减少车辆碳氢化合物和碳氧化合物排放量,是一款高品质绿色汽油。”海南石油公司党委书记李炜表示。
相关数据显示,我省油气产业两个“重镇”——洋浦、东方工业园区多年来的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率都在95%以上,园区近岸海域海水水质长期优于国家二类标准,园区环境质量优良。
“隔墙供应”就地消化上游产品
洋浦海南炼化100万吨乙烯项目动力中心1号超高压锅炉近日点火成功。项目预计今年9月底投料试车。
海南炼化首席专家王吉平介绍,海南炼化100万吨乙烯及炼油改扩建工程项目是海南和中国石化集团的重点工程项目,投资概算超280亿元,竣工投产后,将直接拉动超1000亿元的下游产业。
一墙之隔的是海南巴陵石化年产17万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项目。该项目以乙烯产品为生产原料,“隔墙供应”让原料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
海南巴陵石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阳介绍,目前项目总体进度完成81.21%,计划今年11月投料生产。
石化产业是洋浦的基础产业,洋浦积极当好产业链组织者、协调者,围绕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引进奥克化学环氧乙烷下游衍生物等生产乙烯下游产品的项目,实现园区内生产的上游产品就地消化。
“通过多年努力,海南油气产业已初步形成上游勘探开发、中游油气加工及综合利用、下游新材料的产业链。”王静说,我省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油气产业往下游走、往高端走、往低排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