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街区 新装加装路灯 开展交通整治
背街小巷貌似不起眼,却紧贴群众生活,与一座城市的文明形象息息相关。为此,我市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等,积极开展整治改造,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持续推进交通治理……让更多背街小巷实现“华丽转身”,为展现南昌文明形象提供支持和保障。
环境整治+改造提升
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为全面提升市容环境、深化文明创建,我市各城区针对背街小巷“脏乱差”等问题,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进一步提升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日前,记者来到东湖区的大士院街、半步街等地,看到本就不宽的路面上堆放着泡沫箱、洗菜盆、废桌椅等,一些商家将货品堆放门外、出店经营,部分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这些背街小巷受历史、区位等多重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环境乱象。对此,东湖区城管执法局对大士院街、半步街等背街小巷开展了全方位排查和整治。截至目前,共规范出店占道经营40余处,拆除破损店招10余处,清除占道堆物30余处,规范非机动车停放200余辆。
“我们按照‘整洁有序、路面畅通’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和治理工作机制,保持清理清除的力度,进一步推动背街小巷整治工作精细化、规范化、长效化。”东湖区城管执法局综合协调办主任姚根林说。
一直以来,我市在背街小巷改造上下足“绣花功夫”。从精致方面着手,在特色上做文章,用“微而新”的举措优化人居环境,在刷出新“颜值”的同时让居民生活更有“温度”。
“我在鸿雁摩托车厂里长大,没想到童年的场景又再现眼前。”看到家门口的摩托车造型墙绘,青山湖区站东街道居民罗婧激动地说。据了解,为避免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千街一面”,站东街道明确各街巷的特色和定位,按照“一路一策”的原则进行设计和施工,打造了别具一格的“摩托车”主题街区,形象的墙绘、立体的雕刻让老厂风格完美再现,唤醒市民那段珍贵记忆,街道功能和形象大大提升。
“摩托车”主题街区的打造,是我市大力实施背街小巷改造的一个缩影。我市坚持从细微之处入手,以修补、提升、维护为主,重点满足群众的实际性和功能性需求,达到“净、洁、平、序”(沿街立面干净整洁、路面平坦、街巷管理和经营有序)的效果。
背街小巷安装路灯
亮了道路暖了民心
小小路灯,不仅直接关系城市环境和文明形象,更关系千家万户的夜间出行安全。我市城区背街小巷纵横交织,虽然每年都新增设路灯,但“有路无灯、有灯无电”的现象仍然存在。为此,我市大力实施背街小巷增亮补亮工程,进一步助推深化文明创建,保障市民夜间出行安全。
连日来,记者在青山湖区湖坊镇广电小区的广电二路、京东镇京东小区的京环路等地看到,随着夜幕降临,新安装的LED节能路灯一一亮起,干净整洁的街巷里,居民群众有的散步锻炼、有的下棋闲聊,孩童们则在一旁追逐嬉戏、开心玩闹,勾勒出一幅欢乐和谐的动人画面。“太好了,终于安上新路灯了,我们这片的住户再也不用摸黑回家,而且大家都愿意下楼活动活动、增进增进感情。”京东小区居民梅宇新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我市将城区背街小巷、增亮补亮作为一项利民、便民、惠民工程来抓,制定《南昌市城市背街小巷和楼道增亮补亮工作方案》,计划在2022年完成161条背街小巷增亮补亮任务、楼道灯安装任务10000盏。目前,全市已完成69条背街小巷增亮补亮安装工作,正在施工31条;楼道灯安装已完成7230盏。
针对部分背街小巷和楼道已安装照明设施,但未解决电费来源的,由县区、街道(乡镇)核算设施量,弥补管养养护经费,确保有灯亮灯。同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采用LED节能光源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实施背街小巷和楼道照明设施升级改造及一次性安装太阳能路灯,进一步节省电力资源。此外,我市还积极探索路灯管护作业市场化运作模式,弥补背街小巷和楼道照明设施管护经费不足,切实解决长效管护问题。
持续推进交通整治
畅通区域“微循环”
为进一步规范道路交通秩序、推动深化文明创建工作,我市交警部门聚焦各条背街小巷,持续推进车辆乱停放整治等交通治理工作,全力疏通城市“毛细血管”,保障区域“微循环”顺畅有序。
位于西湖区的银燕物流基地,每天物流业务多、车流量大,区域交通繁忙。为了方便就近排队和等候卸货,部分车辆驾驶人选择将车辆占道停放在银燕物流基地周边的街巷,不仅严重影响道路通行,而且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对此,市交管局直属二大队进一步强化管控,对部分占道乱停、妨碍通行的车辆驾驶人进行警示教育,要求规范车辆停放。同时,针对一些严重阻碍道路通行的违法停车行为,该大队联合西湖区朝农街道开展全面整治行动,拖移违停车辆,给予相应处罚,确保道路畅通。
据了解,南昌交警采用“协调联动”“动静分离”“物防挤压”“取泊改非”“监控震慑”“宣传引导”等方式,积极灵活地开展背街小巷的交通整治行动,遏制机动车、非机动车等交通违法行为,消除背街小巷的交通安全隐患,打通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通过精雕细琢“绣”出文明交通之花。(史春来胡雪珏 南昌日报记者李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