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的中药材

“我家种了60多亩木香,10余亩滇重楼,更好的日子快喽!”阳光下,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腊八底村白岩子小组脱贫户罗金华站在地里,望着成片中药材,脸上挂着灿烂的笑。

近年来,维西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农业产业正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迈进,初步形成了低热河谷地区重点发展粮食、冬早蔬菜、鲜食葡萄、核桃、生猪等种养业。在二半山区积极承接低热河谷区因水电站建设等形成的人口和农业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粮食、糯山药、核桃、冰葡萄等种植以及特色畜禽和中华蜂养殖。在高寒山区重点发展当归、木香等中药材种植,适度进行林下产业开发的优势产业布局。目前,维西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

“以前,家里种燕麦、苦荞、洋芋等,每亩收入400元左右,日子过得紧巴巴。”罗金华说起与药材种植的“缘分”,时间要回到七八年前。维西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素有“中药材之乡”美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维西县积极探索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中药材优势品牌。当时,大批中药材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进驻和兴起,不断助推着中药材产业发展。

种植中药材

“看到县里出台的一系列好政策,于是便萌生了种植中药材的念头。”罗金华说,下定决心前,也曾有过犹豫:种多了能不能卖出去?如果市场价格下滑,会不会赔大了……一想到越来越好的惠民政策和一系列务实举措,罗金华一头扎进地里,埋头苦干,从初尝甜头,到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罗金华种药材的信心更足了。然而,随着面积的不断变大,加之药材成熟周期较长,资金投入也越来多,罗金华今年4月遇到难题,“钱不够了!”向亲戚朋友借,资金缺口依然大,看着嫩绿的幼苗,罗金华犯了愁。

“结合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相关要求,我们建章立制,出台了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专班、一张时间表、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一周一碰头、一旬一联审、一月一研究的项目调度机制,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评比、一月一通报的项目责任机制。”维西县副县长李春梅说,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牢牢抓住维护稳定、常态化疫情防控、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以作风大转变推动效能大提升。

据介绍,维西县认真贯彻“第一议题”,持续筑牢“第一阵地”,始终用好“第一课堂”,不断养成“第一自觉”,坚决落实“第一维稳”,切实转变作风抓好学习,细化工作举措,扎实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同时,各级各部门重点做到开展一次专题研究、组织一次专题学习、进行一次专题讨论、开展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进行一次自我检视,坚决确保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取得实效。“没想到的是,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后,仅3天时间,我就拿到了50万元的贷款,办事效率太高了!”言语里,罗金华满是高兴。

云南网记者 张帆 摄影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