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至今,受到俄乌冲突、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极端天气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粮食价格波动显著。由于俄罗斯与乌克兰均是全球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俄乌冲突的发生阻碍了粮食供应链以及贸易的自由流动,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粮食短缺以及安全问题愈发显著,数千万人也因此陷入贫困。

不过,从近期的数据看,全球粮食价格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11月世界粮食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大体上保持稳定,谷物、肉类和奶制品的国际价格下跌抵消了植物油和糖价格的上涨。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11月的平均水平为135.7点,略低于10月份的水平。该指数目前仅比2021年11月的水平高出0.3%。


(资料图)

具体而言,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环比下降1.3%,但仍比一年前上涨6.3%。11月,世界小麦和玉米价格分别下降2.8%和1.7%,部分原因是受到黑海谷物倡议延长的影响。不过与此同时,国际大米价格上涨了2.3%。粮农组织植物油价格指数11月上涨2.3%,结束了连续7个月的下跌。国际棕榈油和大豆油价格上涨,菜籽油和葵花籽油价格下跌。

另外,自今年10月以来,粮农组织乳制品价格指数下降了1.2%,黄油、脱脂和全脂奶粉的全球报价下降,原因是进口需求下降。而奶酪的价格则有所上升,部分原因是西欧主要生产国的出口供应不那么活跃。粮农组织肉类价格指数11月较上月下降0.9%,原因是国际牛肉价格下跌。国际牛肉价格的下跌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出口供应的增加,叠加巴西本已较高的供应水平。相比之下,全球所有其他肉类的价格都出现反弹,其中羊肉以更高的价格领涨。

今年年初出现的粮食价格上涨加剧了全球粮食的不安全性以及社会紧张局势。上涨的粮食价格一方面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社会脆弱群体的生活成本以及压力。因此,影响未来全球粮食价格走势的因素成为关注的重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分析,全球粮食产量每下降1%,粮食价格就会上涨8.5%;美联储的主要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一个季度后食品价格就会下降13%;近期化肥价格因天然气价格飙升而攀升,如果化肥价格上涨1%,食品价格就会上涨0.45%;石油价格每上涨1%,粮食价格就会上涨0.2%。

IMF指出,如果俄罗斯再次暂停黑海谷物倡议(Black Sea Grain Initiative),可能会对谷物供应再一次造成冲击。仅这一项就会使全球小麦和玉米供应比目前的预期减少1.5个百分点,进而使谷物价格在一年内上涨10%。此外,能源价格高企抬高了燃料和化肥价格,提高了粮食生产成本,IMF的研究显示,化肥价格的任何变化中,大约45%通常会在4个季度内直接影响到全球谷物价格。这表明,高化肥价格的部分影响可能尚未完全实现。在较贫穷的国家,农民较少使用化肥,减少使用可能会减少收成。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期全球粮食价格有所回落,但全球粮食供应与安全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一旦全球粮食价格出现新一轮上涨,无疑将加重当前部分国家面临的贫困与饥饿情况。

根据粮农组织全球信息和预警系统(GIEWS)发布的最新季刊《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报告》,由于地缘政治冲突、极端天气事件和通胀率飙升,全球有45个国家(包括33个非洲国家、9个亚洲国家、2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以及1个欧洲国家)需要外部粮食援助。东非和西非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尤其令人担忧。

中国银行研究院认为,在地缘政治冲突和极端天气冲击下,粮食短缺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非洲新兴经济体的贫困和饥荒问题值得关注。俄乌冲突升级引发的乌克兰境内粮食减产与贸易受阻将继续推升国际粮食价格,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尽管肯尼亚、几内亚等非洲新兴经济体经济表现良好,但非洲在极端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重约占40%,粮食危机将加剧非洲地区饥荒问题,加大非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脆弱性。

根据粮农组织、儿童基金会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最新分析显示,西非和中非目前有超过3500万人,其中包括670万儿童,无法满足基本的粮食和营养需求。当前,粮食不安全状况有所蔓延,联合国机构已经敦促该地区各国政府加大对粮食安全和营养项目的支持和投资。分析显示,在贝宁、科特迪瓦、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多哥,今年最后一个季度的粮食不安全状况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粮农组织西非次区域协调员罗伯特·盖伊表示,从西向东横跨非洲大陆的广阔萨赫勒地区正在全面灾难的边缘徘徊。在大多数国家,粮食供应正在减少,化肥价格正在上涨。

IMF认为,为了帮助缓解供应紧张局势,各国应刺激国内粮食生产,同时避免囤积和使用储备,特别是那些积累了较高库存水平的国家。另外,高昂的燃油价格导致政策制定者继续或增加要求炼油厂将生物燃料加入到国家燃料组合中,以增加供应。而为了生产乙醇和其他生物燃料的原料,对农作物的额外需求对粮食价格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