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在9月14日的全球投资者交流会上,星巴克公布了2025年中国市场战略愿景——净收入翻倍、营业利润增长至2022财年的4倍、门店数达9000家。此外,明年夏天,投资约11亿元人民币的“星巴克咖啡创意园”将在昆山正式建成投产;未来三年,公司还将斥资约14.6亿元人民币,架构中国市场首个专属的数字技术创新中心。
这是星巴克未来三年在中国咖啡市场的大目标。大目标后面还跟着许多小目标,比如,到2025年,外送业务销售额达到当前业绩的两倍以上;比如,未来3年,电商渠道销售额保持3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比如,对市场的渗透将进一步深化、泛化,到2025年,覆盖办公楼、酒店等场所的“星巴克咖啡服务”点位,将由当前的2500个翻一倍,即饮咖啡也将进入550万个商超及便利店等。
已经重仓中国市场多年的星巴克,通过这个战略愿景,向外界清晰宣示了自己将继续重仓中国市场的意愿。星巴克的决策很重要,继续重仓中国市场显然是明智之举。因为星巴克把握住了一次历史性机会——伴随中国咖啡市场一起快速发展、壮大的机会。
过去十年,星巴克在中国内地实现了快速扩张,单门店数量就增长了近10倍,到2022财年底,门店数量将达到6000家。但是,瑞幸咖啡在短短几年内的狂飙突进——到今年二季度财报门店数量已达7195家,应该产生了很强的刺激效果,让星巴克重新认识了中国市场的厚度、潜力以及包容性;瑞幸咖啡的打法、市场表现以及消费者的呼应,应该也对星巴克的战略选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星巴克对新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以及一些“边边角角市场”越来越关注,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瑞幸咖啡二季度财报看,瑞幸对一线外城市市场的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这对整个市场显然产生了“搅动”作用。瑞幸咖啡之外,更多“搅局者”的跑步进场,也为整个市场注入新活力。据《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这两年挤进咖啡市场的“鲶鱼”包括:中国邮政、中石油、中石化、同仁堂、便利蜂、猿辅导……甚至“狗不理包子”、“和府捞面”、“李宁”、“特步”等,都抢身进入市场“分咖啡”。此外,去年咖啡行业融资项目将近30起,整体融资额超过170亿元。
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也是一个有活力的市场,这样的一个市场也有助于市场主体保持足够的活力和竞争力。星巴克能够放下“老大”的架子,拥抱市场、拥抱竞争,从市场逻辑的角度看,其发展的前景就相当乐观;这个乐观不仅仅锚定在其未来财报的表现上,也锚定在企业本身的健康上,企业健康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对市场竞争抱持足够的“亲和力”和“敏捷性”。就此而言,任何一个敢于迎接市场竞争的企业,才是有希望、有前途的企业。星巴克重仓中国市场,最大的价值点即在于此。
中国咖啡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以及表现出来的潜力,平心而论,确实有点儿出人意料。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依据某种“固有认知”,此前很难想象,这种用“炒糊的豆子”磨了粉冲泡、压榨出的苦苦的饮料,居然也能赢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味蕾”。但是,从四十多年来的发展经验看,整个中国市场以及其中的许许多多的细分市场,往往都是在这种“出人意料”中快速发展起来的。这些市场的历史表现,合力揭示而出的或许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即这是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具有足够的潜力和希望,这个市场的消费者足够包容,不吝于把成功送给每一个尊重他们的企业。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