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储备银行(RBI)推出国际贸易的卢比结算机制。
(资料图)
该机制规定,印度的贸易商可以在部分贸易伙伴国的银行开立特别账户,所有进出口贸易可以用卢比结算和开具发票。双方采用的卢比价格由国际离岸汇率决定,并宣布此规定立即生效。
这是今年继俄罗斯宣布对非友好国家要求使用卢布结算天然气交易后,第二个主要经济体实施本币结算机制。
印度这一做法引发外界关注,有论者甚至指出印度此举有挑战“美元霸权”之意,当然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
那么,印度选择此时官宣“卢比结算”究竟有何玄机?其到底在打什么“小算盘”?
危机下开出的“急救药方”
近年,作为所谓“莫迪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印度政府大力实施“数字印度”战略,包括构建统一的聚合支付接口(UPI),废除大面额纸币流通等措施。脸书、谷歌、软银以及维萨卡等支付巨头纷纷布局印度支付产业,以PhonePe、Paytm为代表的印度支付平台纷纷获得大量国际融资。
某种意义上,印度政府在支付清算领域的动作,契合了印度一直以来寻求“做一个有声有色大国”的想法。
然而,此次莫迪政府推出“卢比结算机制”看似高调,其实却有被“形势所逼”的窘迫意味。
首先,此举是出于应对与俄罗斯和斯里兰卡贸易的非美元结算需求。由于西方国家禁止俄金融机构使用SWIFT系统及美元结算通道,导致印度对俄贸易无法正常收汇。为此,俄外长拉夫罗夫今年4月访印期间,提出采用替代机制实施双边贸易结算。而近期斯里兰卡因主权债务危机,也使得印度方面迫切寻求非美元结算途径。
其次,因俄乌冲突导致国际能源、煤炭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印度国际收支趋向恶化。印度贸易部数据显示,2022年6月,印度贸易逆差扩大至创纪录的256.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的贸易逆差仅为96.1亿美元。而印度国内通胀率也已连续数月保持在7%以上,超出印度储备银行设定6%的通胀容忍率。
与此同时,2022年前6个月,印度资金净外流已近300亿美元,创印度同期最高外资撤出纪录,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由年初的6.46%攀升至7月的7.39%,导致卢比承受巨大贬值压力。
即便印度储备银行近期两次调高市场回购利率,并直接干预外汇市场,仍无法改变卢比当年累积下跌7%的弱势表现,反而使其外汇储备大幅下降,由2021年9月的历史高点6425亿美元下降至2022年7月的5883.14亿美元,为近14个月以来的新低。
因此,印度此番出台“卢比结算令”,主要是为了避免卢比汇率危机而开出的“急救药方”,寻求“少花一点是一点”的短期效果。
象征意义或大于实际效果
一般来说,银行间跨境支付结算,涉及报文传递和资金清算两个环节,现行以美元为核心的跨境支付体系,也正是基于对报文传递机构(SWIFT)和资金清算系统(CHIPS)的技术和市场垄断地位,使美元实际承担各国货币的等价物角色,并形成了跨境支付结算体系的网络效应与支付惯性。
印度政府此次推出的“卢比结算”,虽然为其本币的跨境流通提供支付结算通道,且增强了印度社会的货币主权意识与存在感,但采取何种币种结算通常是跨境交易双方市场博弈的结果。即使印度推出了卢比结算通道,但是如果国际市场不买账、不认可,没有足够的人来使用,则实际意义也就不大。
例如,近期印度最大的水泥制造商超科集团向俄罗斯西伯利亚煤炭能源公司购买了15.7万吨的煤炭,支付币种就是人民币,而非卢比。
此外,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国际化进程,还需要涉及本国金融市场深度、开放性以及金融机制体系的完备性等综合因素。即便是欧元、日元等发达经济体的本币国际化结算,也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市场演化进程,而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
考虑到印度的国际贸易额占比、进出口商品结构、服务贸易需求弹性等因素,卢比结算机制的象征意义将大概率大于实际效果,其有效性还需后续观察。
“印太经济框架”遭遇不小“尴尬”
目前,国际贸易中流通最广的货币是美元。因此,有人认为,印度此举是在对抗“美元霸权”。
这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卢比结算机制”也反映出解决因“美元霸权”导致的货币循环问题已迫在眉睫。
这是因为,在美元霸权的全球货币体系中,美国的国债成为全世界的安全资产,并由此转化为对美国国债的市场需求,美国国债的低利率又在变相对使用美元交易的国家收取“铸币税”,并形成国际美元过剩供给。而当国际局势紧张或美联储加息缩表时,又会造成新一轮的美元流动性危机,引发各国货币贬值与加息压力,形成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货币循环的“新特里芬难题”(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提出),即全球对美元资产的避险需求与美国国债实际利率不断下降之间的矛盾。
因此,印度的“卢比结算令”也可以说是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元霸权”问题的必然反应。而印度作为上个月才定调的美国“准盟友”,现在转过身来,就在打非美元支付的主意,这也许会让部分吹嘘美印关系的政客觉得有些“打脸”,也让美国新鲜出炉的“印太经济框架”遭遇了不小的“尴尬”。
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了印度和美国政府合作中的貌合神离。有共同利益的时候吹上天,面对利益分歧的时候,就“翻脸比翻书还快”。
近年来,针对美元支付结算地位的挑战可谓“四处烽火”。从伊朗与欧盟设立的物物结算机制到俄罗斯自建报文系统,从私人加密货币引入跨境支付到各国加速研发官方数字货币(CBDC),上述动态反映出国际社会对当前跨境支付服务的供给变革存在强烈需求。
预期未来,各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战争”将会愈演愈烈,而构建多极化、竞争性与普惠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诉求。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