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欧洲央行、英国央行陆续释放“鹰派”信号。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近期表示,全球主要央行即将开始“史上最大规模的量化紧缩”,估计价值2.2万亿美元的支持将在未来12个月消失。

北京时间2月3日,欧洲央行宣布维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并在3月底停止根据PEPP(疫情紧急购买计划)购买净资产。在后续的新闻发布会上,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相较于此前预期,欧元区通胀可能在更长的时间内持续走高,但仍会在年内出现下滑。与去年12月份的政策预期相比,通胀前景的风险主要集中在进一步走高,特别是在短期内,目前的形势的确已经发生了变化。

与此同时,拉加德在回应有关年内加息前景的提问时表示,会仔细评估状况并依赖数据做出判断。而此前拉加德曾强调,2022年加息前景为“非常不可能”。这一态度的转变被投资者解读为欧洲央行不再排除年内加息的可能,政策基调正由“鸽”转“鹰”。

英国时间2月3日,英国央行宣布把基准利率从0.25%上调至0.5%,以应对通胀持续上升的压力,这也是英国央行自2004年以来,首次连续两次议息会议加息(背靠背加息)。

英国央行预计,英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今后几个月内将继续上涨,并在4月份达到7.25%的峰值,高于此前的预测值。对此,英国央行表示,如果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符合预期,今后几个月内将会进一步适度收紧货币政策。

此外,据美国劳工部当地时间2月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月份非农就业新增46.7万人,为自去年10月份以来最大增幅,远优于市场普遍预期的15万人。同时,美国劳工部大幅上修了2021年11月份、12月份的农业就业新增人数,显示劳动力市场修复快于预期。眼下,市场目光聚焦于2月10日即将公布的美国最新通胀数据上。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工资增幅创新高,且工资增速接近通胀增速,这进一步提升了通胀风险。解决通胀问题已经是美联储的首要目标,而劳动力市场已基本达到最大就业水平,劳动力市场向好增强了美联储加息动力。”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预计美联储年内加息次数至少为3次,具体加息次数将高度取决于后续美国通胀水平,并且存在今年年中开始缩表的可能性。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将使全球流动性面临拐点,利率中枢上移将对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短期外溢影响,但整体风险可控。

王有鑫进一步分析认为,从债市角度来看,目前我国货币政策走势与全球有所分化,国内流动性相对充裕,债市价格整体平稳;从股市角度来看,A股市场在短期波动后将回归基本面;从汇率角度来看,境内外利差收窄虽然对跨境资本流动可能产生一定抑制,不过海外资本流入中国除了追求利差,同时也看重投资的安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利差收窄的不利影响,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和汇率走势。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