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底,中国公募基金规模达到22.3万亿元,创出历史最高水平。对比看,据美国基金业年鉴,2020年底,美国共同基金规模为25.7万亿美元。考虑到中美人均GDP在2020年也分别是6.83万元人民币与6.94万美元的水平,各按本币计算,基金规模与人均收入的比值均达到3到4倍之间。

不过,中美公募(共同)基金在投资发展道路上却存在巨大差异。显著的一点是在3年以上时间,美国绝大多数主动型管理基金都难以战胜标普500指数。从美国公募之路来看,未来内地权益产品指数化趋势或成主流,年度平均收益或进一步向沪深300等主流指数靠拢。

业绩决定发展方向

分析美国公募基金,不得不提的就是巴菲特与对冲基金经理Ted Seides的十年赌约。事实上,巴菲特提出这一赌约时,也只有这一位经理愿意站出来接受挑战,可见事先绝大多数人也不看好主动管理的结果。而反观中国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却总是能够大幅超越沪深300或者中证500指数的表现。

基于上述现实,在美国共同基金尤其是股票型产品中,ETF型基金成为绝对主力。据晨星统计,截至2019年底,在21.3万亿美元的共同基金中,股票型基金占比30%,即6.39万亿美元,但其中有4.4万亿美元是ETF基金。而到2020年9月,美国ETF规模冲上5万亿美元的大关。

而据同花顺数据,以2011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期间沪深300仅上涨66.59%,中证500指数仅上涨28.97%。但同期国内有数据记录的631只基金,跑赢沪深300的产品高达497只(还包括部分债基),跑赢中证500的产品达611只!

中国基金业选择多发主动型权益,毕竟此类产品为公司贡献的收益最大。根据截至今年7月中基协公布的数据,股票型基金占比与美国的基金占比基本相同,达到32.6%。不过,我国ETF类基金在总份额中占比仅6.34%,在净值上占比更低,只有5.67%。此外,截至2020年底的数据显示,权益类指基占权益基金的比例只有19%,远低于美国66.67%的比例。

而在ETF基金的构成上,中美两国也有较大不同。截至2020年底,美国有近63%的ETF是跟踪标普500等宽基指数,行业和主题ETF占比仅为10%左右。反观国内指数基金,宽基指数产品规模占比约40%,行业和主题指数产品规模占比约44%,两者基本相等。

美国共同基金在主动管理上难以战胜指数基金后,其发展思路、发展方向也做出重大调整:即开始发行更多针对指数增加杠杆的基金产品,比如两倍标普500基金、三倍纳指基金等,同时还推出大量的量化对冲策略基金。此外,美国共同基金开发了很多投资新兴市场的指数基金,并开发了许多非证券类投资基金,比如专门投资黄金、原油、加密货币等。

同时,美国共同基金数量近年来维持稳定:在新发基金大约每年500到800只左右下,清盘及被收购基金也大多维持在这一水平,因而总量变化不大。

单只基金规模大增

管理成本不断下降

如是背景下,美国基金业近年来的管理成本一直处于下降中。这是由于运行基金中有很多的固定成本,比如审计费、托管费,甚至是投研团队、办公场所等,基本上这些费用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而管理费则与规模成正比。这意味着规模越大,摊到每一份基金上的成本就会越低,因此,很多管理人就纷纷下调了管理费的比例,让利给基金持有人。

从目前收费情况看,美国指数基金的费率已经低至0.015%到0.04%(管理费加托管费,下同),而国内指数基金的费率在0.2%到1%之间,平均水平为0.65%,是美国同类平均收费水平的23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指数基金的平均规模是国内的20多倍。而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基金的费率也都随着规模的扩张不断下降。尤其是股票型基金的费率下降得最快,从2000年的1%,下降到目前只有0.6%。

此外,奥巴马任期最后时,美国劳工部发布一则规定,要求投顾以“受托人”身份为投资者的退休账户挑选基金,这意味着投顾必须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究其原因,为了拿到更多的代理佣金,一些基金销售渠道不断引导基民卖旧买新。新规出台后,意味着投顾等基金销售方,不能再做这种与投资者利益背道而驰的生意了。

为了符合新的监管要求,不少投顾公司开始推出按盈利的固定比例收费,意味着投顾等销售方必须努力为客户寻找并推荐最好的产品,进一步降低基金持有人的交易成本。

(本文已刊发于10月2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文章来源:红刊财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