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牢固树立“加强绿色防控、提升森林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方针,紧紧围绕“防灾减灾、绿色发展”目标,形成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普洱模式”。


(相关资料图)

建立健全“三个机制”

建立应急防控机制。印发《普洱市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先后启动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县级Ⅳ级应急响应8次,成功处置黄脊竹蝗、薇甘菊、小蠹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8起;2020年在黄脊竹蝗灾害防控工作中探索和总结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普洱模式”,得到国家林草局充分肯定。

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先后与老挝丰沙里省签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联防联控备忘录》,与玉溪、临沧、版纳等州(市)签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国际、州市联防联控机制初步形成;各县(区)不断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法律法规宣传、防控技术培训等,扶持和发展社会化防治组织,联防联治和群防群治工作机制趋于完善。

健全科研院所合作机制。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林科院森保所、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林科院等开展多项合作研究,松毛虫、小蠹虫等重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纳入地方科研计划,思茅松、桉树病虫害防治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建好建强“两个体系”

加强建设防控体系。“十三五”以来,先后争取中央、省、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资金4200余万元。通过项目建设,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及防治减灾三大体系建设得到全面加强,设施装备、信息化程度和防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初步建成监测预警体系。目前市、县有专职测报员54人,乡镇、村(社区)有虫情监测员8319名,建立国家级中心测报点3个,市级测报点13个,县级一般测报点127个,乡村级虫情观测点8319个,市、县、乡、村四级测报网络基本建成。

严格做好“两个管理”

严格做好检疫监管。联合森林公安、森防、资源林政等开展执法检查4270人(次),出动车辆1204车(次),查办检疫行政处罚案件72起,有效打击了各类检疫违法行为。

严格实行疫区管理。对澜沧、孟连、西盟3个县级薇甘菊疫区积极开展防控工作,近3年来累计防治7029亩;2022年对江城县黄脊竹蝗突发灾情累计投入监测人员58560人次、防治人员1108人次,开展无人机飞防作业1555架次,投入资金359.4万元、防治面积28596亩。

建设建强“一支队伍”

依托“思茅松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通过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方式,建设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科研队伍,重点加强防治关键技术研究、解决关键技术瓶颈,使科学防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云南网通讯员 商忠梁周之宏 摄影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