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4名参赛选手,这对于一项比赛来说小得不能再小了。虽然是微型赛事,但组委会和各参赛州市却付出了百倍的心血。从选才到组队、从购买车辆到备战训练,每一步对于这项运动来说都是推动。然而如何保障运动员安全、如何激励更多残疾人积极参与,这对于这项运动来说都是“大”学问。

自行车在普通人看来是日常交通工具、是休闲健身的运动器材,但在残疾人运动员眼中,它却是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危险重重。身体平衡、车辆控制、速度冲刺,这些因素对于残疾人运动员来说都是大学问。尤其是肢体残疾运动员,一个简单的捏刹车动作都是需要反复磨练的难题。玉溪队教练丁荣生心疼地说:“我们的队员身上都是疤叠着疤,伤摞着伤,可以说能平稳地骑上自行车都是摔出来的。”帮助下肢残缺的运动员找身体平衡、教会上肢残缺的运动员如何把握方向、让听障运动员理解教练意图,这些训练内容对于教练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这次自行车项目重登省残运会舞台,各州市积极采购车辆、选拔人才。大理队此次派出了6名运动员参赛,教练熊丽全感慨良多:“我们赛前3个月完成了初选,6名运动员中有4个不会骑车,锁鞋也不会用,全是从最基础的开始教。”这是几乎所有参赛队的缩影,深开荒、挖新人,这才有了这24人的参赛规模。每个州市还为运动员配备了当地有名的自行车教练,有的是体校退休教师、有的是业余自行车达人,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支持也成为此次自行车项目的一大亮点。

为了确保参赛运动员的安全,自行车项目组委会也用心良苦。考虑到多数运动员都是只集训一两个月的赛场新手,比赛特别规定不能使用碳纤维车辆和封闭轮毂、刀轮,只能采用铝合金车架和辐条轮,目的就是降低速度保证安全。此外,比赛场地选择在玉溪科教创新城外围公路,坡度起伏不大,路况良好,这也为安全比赛提供了前提。

云南网记者娄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