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

货币市场已经不多见的“月末效应、季末效应、年末效应”再次出现,尽管它目前还没有2010年、2014年那么严重,但趋势不容忽视。3月29日,银行间shibor隔夜利率仅为0.9010%,但交易所市场国债逆回购隔夜利率盘中最高居然达到5.5%;7天期shibor仅为2.1570%,但7天期国债逆回购盘中最高达到4.65%。3月30日,情况更严重,银行间shibor隔夜利率、7天期利率分别低至0.836%和2.144%,但交易所各期限国债逆回购利率开盘后却全线涨至5%以上,隔夜品种涨幅13%以上,7天期品种涨幅也在12%以上。

银行间市场的shibor是商业银行之间相互拆借资金所形成的加权平均利率,按照信用等级划分,它属于金融信用,应当远低于国债的信用等级。但信用等级低的债务利率远远低于信用等级高的债务利率,而且高出数百个基点,这样的“信用倒挂”是不是显得十分让人费解?这其中当然是流动性在作怪,那为什么中央银行不能提供流动性?

如此市况应当引起重视。第一,如此市况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央行的利率倾向从货币市场向资本市场的传导)不畅,这事在中央和人民银行各类文件中已经提了多年,但迄今没有得到解决;第二,它会导致短期金融投机爆发式增长,实际上,2010年到2014年之间曾经出现过的此类利差,一举将货币投机风气推向极致,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在“余额宝”等金融工具的配合下暴涨,全民金融套利热潮更是如火如荼,结果是金融“脱实向虚”;第三,国债逆回购利率作为资本市场的利率基准,它的大起大落势必对资本市场中的债券市场构成严重影响,进而影响老百姓银行理财产品的价值稳定。

中央银行有责任制止货币市场利率的月末、季末、年末效应,熨平市场利率如此波动。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只要央行将交易所国债逆回购市场纳入其公开市场操作范畴即可。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