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13日,央行行长易纲发布《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文章称,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要完善货币政策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落实金融机构及股东的主体责任,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等。相关解读,我们来连线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


【资料图】

对央行三大职能明确定位

《全球财经连线》:如何解读易纲发文《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王青:可以看到,易纲行长在文中再次对现代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做了明确定位,即维护币值稳定,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以及实施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当说,维护币值稳定是央行的首要职能,而这三项职能本身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由此,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中国国情,充分借鉴国际金融发展经验,遵循市场化法治化的一般规律。

坚持逆周期调控和跨周期调控相结合

《全球财经连线》: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会对当前货币政策取向、经济金融走势有哪些具体影响?

王青:首先,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会坚持逆周期调控和跨周期调控相结合,长短兼顾,既要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又不会搞大水漫灌,为将来留下高通胀及金融风险隐患。事实上,这也是疫情三年以来货币政策的一个基本立场。过去三年,央行一直坚持正常货币政策,适度下调政策利率,但没有搞零利率甚至负利率。

那么在这种立场下如何支持实体经济?易纲行长在文中指出,主要是发挥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精准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可以看到,近年来央行持续推出设备更新改造、科技创新、普惠养老、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小再贷款也持续升级加码。这在推动信贷、社融等金融总量适度增长、有效控制物价整体水平的同时,保障了小微企业融资、制造业和基建投资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资金需求。我们认为,这一思路也会体现当前疫情扰动下货币政策的应对过程,即短期内政策面将以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主要发力点,对小微企业、房地产等领域强化定向支持,全面降息降准的空间不大。

其次,金融严监管将会持之以恒。这既是央行的三大职能之一,也是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的重要主题之一。下一步金融严监管的重点是落实金融机构股东责任,以“自救”为原则,以“他救”为特殊安排,强化地方属地责任,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换句话说,金融严监管会持之以恒。同时我们也认为,当前这方面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

最后,我们认为下一步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过程中,服务实体、严控风险的主题将会延续,未来的重点将是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其中,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可能取得重要突破,从而更好地发挥央行在资源跨时空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这将在中长期内推动我国经济保持较快的高质量发展,为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联合国:今年全球实际GDP增速将放缓至3.3%

联合国贸发会议12日发布的《2022年统计手册》指出,全球实际GDP增速将从2021年的5.7%下降到2022年的3.3%。阻碍全球经济复苏的因素有哪些?明年全球经济面临的衰退风险有多大?一起来听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的解读。

世界经济遭受多重危机的冲击

今年全球实际GDP增速可能达不到3.3%,我们看到,主要经济体(经济)都在向下,尤其是下半年到年底,世界经济的三大板块包括美国、中国和欧元区,经济都是在下滑的,所以3.3%的增速有点困难,我认为应该在3.1%左右。

原因非常复杂,首先是俄乌冲突的突然爆发,超出研究专家、国际机构、政府的预期,世界出现了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拉动了高通货膨胀,而各国为了应对、遏制通胀,采取了“暴力性升息”,主要是在美国,4次75个基点的(升息)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这种暴力性的、手忙脚乱的升息打乱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使得生产成本和消费成本同时上升,因此出现了粮食和能源的紧张,今天已经演变成危机。而这场危机的结果就是相当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成本、融资成本、消费成本的上升,出现了债务危机。

如果从国际环境讲,(这场危机)超过了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这是一场极大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导致的发展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全球性爆发,在接二连三的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在艰难复苏和爬坡。

明年中国经济反弹料将拉动世界经济

欧洲经济衰退不可避免,从能源危机到乌克兰危机都无法解决,在多种危机下,经济肯定会收缩。

美国方面,我对美国经济保持相对乐观,美国宏观政策调整相对到位,报复性、暴力性的升息可能已经到了尾部。另外从美国的通货膨胀来看,由于已经实现了能源自给甚至出口,高通胀可能已经见顶。所以我们认为,美国经济不可避免地(陷入)阶段性衰退,但是很有可能全年实现相对的增长,预计(明年)增长在1%左右,这一最大的经济体将对世界有溢出效应。

从(明年)上半年的调整恢复到下半年的反弹,中国方面我比较乐观,预计明年经济增长在5%~6%,对世界的确是一个拉动。

我对2023年的环境相对乐观,但明年经济增长不可能达到现在IMF预测的2.7%,可能在2%左右,我们寄希望于2024年世界经济可以有适度复苏或反弹,达到3%的增长。

德国11月CPI同比增长10%

德国联邦统计局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11月份CPI同比增长10%,环比-0.5%。德国通胀形势如何?怎样看待欧央行后续的货币政策?我们来听听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成玉的分析。

德国通胀尚未见顶

《全球财经连线》:从最新数据看,德国的通胀形势如何?是否已经见顶?

杨成玉:德国1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虽然环比下降0.5%,但通胀还是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乌克兰危机之后,欧洲的能源价格,包括中间产品、最终商品的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以至于形成了全面的通货膨胀,因此今年7月欧央行货币政策已经全面转向。

从德国以及欧洲的通胀水平来看,能源价格依然居高不下,特别是天然气价格,还是出现了超过100%的涨幅。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判断,欧洲包括德国的通胀水平依然没有见顶。

欧央行料将继续收紧货币政策

《全球财经连线》:你如何看欧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取向?

杨成玉:欧央行从去年认为通胀只是短期、暂时的,基本调整为通胀是长期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欧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基本上还是会收紧,这是欧央行自身的情况。另外,美联储货币紧缩节奏也会进一步带动欧央行货币政策收紧的节奏。

最后,欧央行货币政策的空间远远没有美联储充足,因此欧央行未来在货币政策的节奏上,一方面是要进一步延续收紧的势头,另一方面,其收紧的幅度远远达不到美联储的水平。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