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昌创新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做法

“板凳调解室”里看“大昌叔”解难题

“以前回村心里堵得慌,现在开心多了!”近日,家住屯昌县南吕镇的刘祥彬听说老家落根村的花生地喜迎收获,满心欢喜地往村里赶。


(资料图片)

2亩地的花生不多,对刘祥彬一家却意义非凡——历时40多年,这2亩撂荒地首次迎来收获,也给困扰两个家庭、3代人的土地纠纷画上了句号。

近来,屯昌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多举措做好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而让刘祥彬选择握手言和的,正是落根村的“板凳调解室”。

板凳调解室:

坐下好商量 有理当面说

40多年来,刘祥彬与同村的刘青雄两家人为了2亩地的所有权闹翻了脸。今年2月,刘祥彬家在地上种了近200株槟榔苗,刘青雄家发现后立即将其砍倒,让不愿见面的两家人在电话里吵得不可开交。

长期以来,村干部不时上门给两家人做思想工作,但始终没有做通。这次,大家选择走出门,接受村干部的提议走进村里的“板凳调解室”,好好商量、当面说理。

有2000多人口的落根村此前没有专门的调解室。去年7月,该村在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时专门打造了一间“板凳调解室”。说是“板凳”,其实调解室里整齐放着11张椅子,分别刻着“陈”“陆”“钟”等字,对应村里的11个姓氏。

“调解室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板凳作为落根村聚众议事的重要道具,承载着邻里和谐和全村团结的精神。”落根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邓美标说,设立调解室,让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有了可以商量调解的场所;摆上“板凳”,也提醒大家都是本村的一分子,团结起来共同推动村子发展。

“左邻右舍有什么误会,我们就在这里把话说开,不能再因为这个问题影响子孙后代。”调解室内,邓美标既苦口婆心动之以情,又援引历史案例晓之以理,“双方面对面调解,就有了矛盾化解的基础”。

就在发生槟榔苗纠纷的当月,经过几次在“板凳调解室”里的交流,刘祥彬与刘青雄两家人当场握手言和,并签下《人民调解协议书》,2亩撂荒地也从昔日的“战场”变成了如今的丰收地。

邓美标说,自“板凳调解室”成立至今,已经成功化解了村里6宗矛盾纠纷,“大家越来越愿意来这里协商解决问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