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项目全力以赴加快建设
机器轰鸣,奏响暖冬序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项目施工现场,工人在安装幕墙。王程龙 摄
| 项目名片 |
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项目是海南省为践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打造海洋科研“国家队”谋划建设的重点项目,总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9亿元,包括深海装备多功能试验水池、深海装备结构安全性试验装置、深海大型仪器设备等28项重点研发平台。
穿戴好安全帽、手套和口罩“三件套”,11月10日,站在法兰机前,位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工人陈天洪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伴着“刺刺”声响,一条条齐整的钢条在他的巧手下完美成型。弧光闪烁、焊花飞溅,同在风管预制厂内的同事接过钢条,打孔、焊接,一个个用于项目吊顶的半成品陆续完成。
在位于风管预制厂前方的项目工地内,吊车、登高车、混凝土泵车等施工机械引擎轰鸣、马力全开,奏响了项目建设的“暖冬序曲”。
“项目由学术交流中心和9栋单体建筑构成,目前每天1000多名工人轮班施工,南半区的楼栋基本完成外立面装修,整个项目建安整体进度完成80%,预计2023年6月全部移交,机电合同设备采购进度已完成80%。”项目施工方、中建六局项目经理常晓龙说。
项目面朝大海,U型结构犹如张开的双臂,在拥抱这片深蓝,巧具匠心的设计也让人容易察觉项目的属性——为深海科研和产业化提供平台支撑的重大项目。
深知项目的重要性,项目工人徐泽一点都不敢马虎。2号楼内的墙面施工,先涂两层腻子,再涂一层专业的防霉防潮乳胶漆,每天工作8小时。“项目会进驻大量的精密设备,墙面施工难度虽不大,但一点都不能偷工减料,室内的防霉防潮对设备维护很重要。”徐泽说。
此前,受疫情影响,项目停工一个多月。为把耽误的工期抢回来,项目积极推进复工复产,重新调整施工计划,倒排工期,增加人员设备投入,加快施工进度,咬定目标不放松。
“目前,项目施工现场分为南北区共同推进,南区着重内外部装修,北区着重主体、钢二次结构;多作业面同时作业穿插提效,主体结构、二次结构、幕墙、机电安装、消防工程、钢结构等共同施工;优化施工组织,使用数字化施工仿真优化技术,将BIM技术应用于工程设计中的节点设计、预留孔洞、预埋件设计、专业协调等工作,采用4D施工模拟,科学合理进行排布及空间测量分析,引入智慧工地系统,对项目工期、质量、安全进行全方位在线管理;采用工艺创新,如运用砂浆取代现场水泥搅拌,既节约环保,又提高工效。”常晓龙透露。
5号楼超长水池施工如何保证池体一次浇筑成型且没有施工冷缝?7号楼大型离心和聚波测试平台及其配套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精度如何确保误差在2毫米以内……作为高精尖的科研公共平台,项目建设需要克服诸多施工难题,如何确保安全生产零事故、质量问题零通报?
回想起11月初对着“青年突击队”队旗的庄严宣誓,项目青年突击队队长于振山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抢工期保质量,我们把绿化工程、机电工程、装修工程等各项工程全部切割开来,每项工程都有青年突击队队员参与,他们在关键岗位和环节中、在施工生产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先锋突击作用,以‘工匠精神’和安全责任意识,创优增效、打造精品。”于振山说。
一系列的挑战,于振山和同事们冲锋在前。面对一台台先进的科研设备,他们集中学习每台设备的运行原理,确保设备顺利安装并成功运行;针对8、9号楼诸多大型设备尺寸与主体结构预留通道大小不符的难题,他们分层进场、穿插施工、耐心拆改,最大限度降低对建设进度的影响;冒着烈日,在升降曲臂车的配合下,他们一点点把金属型材固定到玻璃幕墙后的龙骨上……
穿着短袖工装,戴着安全帽,盯着每个作业面全神贯注进行施工,工期紧,任务重,大家都铆足干劲,全力以赴完成项目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