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曲靖市将农民增收作为产业发展的落脚点,优化种植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畜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健全农产品市场交易体系,绿色高效做优一产、加工增值做强二产、融合发展做大三产,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曲靖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曲靖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3.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达7220元。今年上半年,曲靖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保持高开稳走态势。


(资料图)

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近日,在曲靖市会泽县者海镇钢铁村5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内,新种的玉米已长出地面20余厘米,长势喜人。

2022年9月24日,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组成验收组,对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西南及南方区域玉米竞争力提升行动曲靖市会泽县者海镇示范区进行现场测产验收。该地块内200亩示范区平均亩产1154.4公斤,最高亩产1261.8公斤,刷新云南省玉米亩产纪录。

“今年我们着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2.1米的复合带中,2行玉米套种3行大豆,每亩能够为群众增收70公斤至80公斤大豆、增收600元至700元。”者海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彭泽宏介绍,今年全镇共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2000亩。会泽县农业农村局免费提供复合肥、玉米种子、地膜,农技人员还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统一进行中耕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曲靖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截至2022年末,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3.85万亩,亩均粮食产能增加约1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到2024年,力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48万亩,产量、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331万吨、338亿元。

今年以来,曲靖市深入实施产能提升、种业振兴、油料扩种、协同发展、绿色生产及产业延链“六大行动”。落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培育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粮食加工产业,拓展粮食产业链条,以产业发展带动粮食、油料生产扩面提质。实现粮食生产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罗平县稳步推进23.5万亩小黄姜种植,富源县产业增效15万亩魔芋种植,陆良县蓄力发展85万亩蔬菜种植,会泽县肉牛产业正成为全县最具区域特色和发展潜力的高原特色产业……近年来,曲靖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猛。其中,罗平小黄姜、富源魔芋、会泽鲟鱼被列入我省农业产业典型案例。

“截至2022年,罗平县小黄姜种植面积从20世纪末的2.1万亩增长至23.5万亩,种植区域从海拔1000米的低热河谷槽区爬升到海拔2000米的温凉山区和半山区,辐射全县13个乡镇(街道)约100个村(居)委会,其中,有10个乡镇(街道)成为主产区,全县种植规模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罗平县生姜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张万坤介绍,通过长期推广种植,罗平小黄姜鲜姜及其加工制品产量可观,行销国内和海外市场。

陆良是云南第一大高原平坝,土地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润,自承接呈贡蔬菜产业转移以来,蔬菜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新兴叶菜类蔬菜常年生产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主供区。陆良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丽芬介绍,2023年,陆良县计划种植蔬菜85万亩、产量230万吨、产值57.5亿元,截至2023年5月,完成蔬菜种植31.5万亩、78.5万吨、产值19.15亿元,已经建立起体系健全的蔬菜产业链,旺季时每天可以调出蔬菜1万吨。

创新联农带农模式

走进麒麟区越州镇大梨树村蓝莓基地,一颗颗成熟的蓝莓挂满枝头,等待着采摘。

“大梨树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共享模式,带动企业、村集体、农户共同发展,村组通过配套设施后续管护与企业长期联结,每年每亩收入400元;合作社通过技术、市场、运输服务等与企业联结,实现双赢;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就地务工等与企业联结,增加收入,搭上产业发展快车。”麒麟区越州镇镇长徐靖介绍。

2014年10月,越州镇引进联想佳沃示范种植蓝莓,经过多年的发展,全镇种植蓝莓5200亩。2017年9月成功召开世界蓝莓大会,累计组织企业参加产品推介会12次。2018年注册了“七彩云莓”商标,申报通过绿色农产品基地,越州山地蓝莓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3年被评为云南省“10大名果”。越州镇2021年11月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作为全市促农增收整县试点县的陆良县,大胆探索集体经济、订单合同、“三金”、社会化服务、创业创新、微商及土地入股等7种带动模式。除陆良外,曲靖市其他8个县(市、区)各选择1个乡镇、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试点,探索出“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联合体+”“社会化服务+”“农创+”“大市场+小微商”和“股金+租金+薪金”6种联农带农模式。

云南网记者 博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