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甲沟炎又犯了疼得不得了”“一到梅雨季我关节就难受”“我手臂莫名其妙痛了好几天”……一上午,来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科看诊的病人络绎不绝。他们多是住在周边的中老年患者,也有从外区甚至郊区赶来的“老熟人”。
为何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外科门诊这么受欢迎?从闵行康桥专程前来看关节炎的辛女士,她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为这些小毛小病去大医院有点‘小题大做’,但不看又不行,北外滩这里的医生蛮有一套,我搬走了还是习惯回来看病。”
(相关资料图)
“作为‘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们的特色就是用相对经济实惠、对病人更友好的方式,着力解决一些‘愁人的小病’。”北外滩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医务科负责人介绍,随着近年该中心不断加强建设,以及人们求医观念的改变,如何打磨医疗特色更好地为居民群众服务,成了中心最关心的问题。由于虹口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再加上中青年因为生活习惯改变导致一些“老年病”日益年轻化,于是中心聚焦甲沟炎、关节炎、腱鞘炎、肩周炎等这类“愁人的小病”,进一步提升诊疗能力,缓解大医院门诊医疗资源紧缺的同时,让人们就近就便获得高品质的医疗体验。
传统结合创新,让病人尽量“少吃苦”
沈建人从医四十余年,有多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经历,碰到过不少这样“愁人的小病”。为此,他下决心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找到“小病”的根治方法,二是尽量让病人“少吃苦”。平时喜欢钻研的他,既关注传统疗法,也勇于创新,“研发”出了好几种与疼痛有关的“专病专治”新方法。比如,甲沟炎的根治方法。在门诊中,他发现有些年轻病人因为运动受伤等关系造成脚趾甲生长变形,同时趾腹变得肥大。仔细看一些患病老人的脚,他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多次研究后,他最终找到了通过手术削除病人一小片趾甲和趾腹进行治疗的方法。如今每周三下午,他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手术,吸引了来自全市甚至全国的病人前来。
在采访中,记者还遇到了骨折前来换药的吴阿姨。与打钢板等治疗不同的是,沈建人通过定制石膏固定的传统方法,让她慢慢恢复,对此吴阿姨及家人都很满意。沈建人坦言,看病用什么方法得因人而异:打钢板的方式固然恢复周期相对较短,但对时间较为宽裕、对花销比较看重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宁可接受“慢一点”的恢复方式。于是,他便从以前的接骨法中探索新的治疗方式,满足病患需求。
年轻医生也有“粉丝群”,专家定期下社区坐诊
在北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火”的不止是沈建人这样的“老医生”,一些年轻医生同样有着自己的“粉丝群”。
下午1点30分门诊才开始,1点不到,挂针推科85后医生吴浩门诊的病人就排起了长队。吴浩师从名中医朱烱伟,是“三部正骨法”虹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尽管年纪不大,但他手法专业,在社区积累了不少“拥趸”。与大医院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像是“熟人社会”,吴浩能记住这里大多数患者的情况。每每“熟客”前来,他都会根据此前门诊的情况“定向咨询”,免去了人们反复叙述病情的烦扰,也让患者倍感亲切。
除了老年人喜爱的针灸推拿,这里还在社区创新开设了体态矫正专病门诊,可以对因不正确的坐姿、站姿等造成的不良体态,通过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早期干预、矫正。这也是该中心承接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效应,适应周边人群年龄结构变化所做的调整和尝试。记者看到,一名年轻女性正利用午休时间来做体态矫正。医师介绍,该门诊通过体态评估找到体态异常的原因,拟定矫正方案,再通过推拿等手法纠正紊乱的脊柱关节,并辅以不断强化正确发力点的体态训练,以及再评估机制,达到较好的矫正效果。
除了提升自身团队的专业能力,北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通过医联体建设,由上级医院专家下社区门诊不断提高服务能级。以本月为例,就有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岳阳医院、第四人民医院、江湾医院等二三级医院的专家“送医上门”,包含中医科、疼痛康复科、内分泌科等,进一步满足患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