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铁1号线实现全线轨通。进入2021年,1号线以推进落实青岛地铁集团“攻坚落实年”为抓手,全力以赴投入南段建设,于2月11日实现全线洞通,时隔三个月实现全线轨通,距离开通目标再近一步。
全国首次!单向铺设海底区间超过8公里
青岛地铁1号线有着目前我国最深和最长地铁海底隧道。海底隧道全长8.1公里,海底区间距海平面最大深度约88米。
由于客观原因,1号线海底隧道只能采用单向铺轨,超过8公里的单向海底区间轨道铺设在国内尚属首次。除了长度,1号线隧道铺轨位于连续长大坡道区段,也给轨道铺设带来了更多难题。青岛市地铁一号线公司轨道工程业主代表张亮告诉记者,一般地铁隧道坡度在5‰左右,而1号线过海段最大坡度达到25‰,给轨道施工行车组织、设备状态、安全管控等带来巨大挑战。
青岛市地铁一号线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手段攻克铺轨难关。首当其冲的是信息化建设,8.1公里的海底隧道只能容许一辆轨行车行驶。海底没有通讯信号,难以掌握车辆和施工人员的实时信息。施工中,通过加装智能调度监控指挥系统,实现轨道车的行车数据实时收集、施工人员及车辆定位、铺轨施工作业面的监控,从而实现施工的信息化、智能化,有效保障作业安全。其次,轨道车在连续下坡的环境下工作,对车辆制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号线通过研发大坡度铺轨条件下轨道车动力及制动系统,解决原有轨道车动力不足和制动不及时的难题。
除此之外,一号线公司还通过对铺轨工装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解决走形轨支墩稳定性难题;改进尾气处理装置,有效保障隧道内施工环境。通过以上技术创新和管理措施,有效的保障了过海段轨道工程施工始终处于安全、高效、有序推进,顺利实现轨道跨海贯通。
工程复杂!15.2公里用到5种工艺
除了过海段,青岛站至青岛北站轨道二标也面临道床型式多样、施工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等技术难关。“青岛站至青岛北站线路长15.2公里,铺轨30.3公里,用到了5种不同工艺。而一般一整条地铁线路,两到三种就足够用了!”施工单位中铁一局项目经理介绍说。
据了解,青岛站至青岛北站用到一般及中等减振整体道床11.5公里,减振垫浮置板道床5.5公里,钢弹簧浮置板道床13.3公里,减振道床占铺轨总长62.1%。此外,铺设道岔11组,其中减振垫浮置板道岔5组、钢弹簧浮置板道岔2组、普通道岔4组。
一号线公司属地业主代表栗全旺告诉记者,面对复杂的轨道施工局面,一号线公司打破常规,在水清沟站、北岭站、小村庄站、台东站安装下灰口,增设了安青区间散铺基地、台东散铺基地、西青铺轨基地,共计增加了7个作业面,日施工进度可提高1倍。其中,西青铺轨基地场地狭小,不具备现场组装轨排的能力,施工方在青岛北站建设了浮置板钢筋笼轨排绑扎基地,通过伸缩平板车将组装好的钢筋笼轨排运输到西青铺轨基地,实现散铺变机铺,日进度提高4倍以上。
据了解,轨道二标原合同工期9个月,实际经过7个月完成施工生产任务,月施工进度提高28.6%。
敢于创新!“嫁接”高铁技术让线路更平顺
为确保轨通目标,同时保障工程质量,提升未来乘客乘坐1号线的舒适度,1号线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大胆启用新技术新设备,将高铁技术“嫁接”到地铁轨道铺设中,将轨道铺设精度控制在1毫米内。
张亮告诉记者,根据行业标准,地铁轨道铺设的精度在3毫米,即轨道几何尺寸状态控制在这一范围内即可。1号线采用CPIII(轨道精密控制测量)技术,让这一精度控制在1毫米的范围内。“前一阵子有一个视频很火,就是坐中国高铁,在窗口立一个硬币,硬币不会倒。这和轨道的平顺度关系很大。CPIII控制网测量技术就是高铁技术之一,我们拿来用在地铁轨道铺设上,未来让列车行驶在更平顺的轨道上,给乘客提供一个更舒适的乘坐体验。”张亮说。
公铁两用混凝土罐车此番也是首次在青岛地铁使用。洞通后,地铁隧道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形,要想铺设轨道,首先需要轨道车运输混凝土利用洞内门吊进行浇筑。洞内门吊要“上路”就需要先行铺设走行轨。“这个车虽然不能‘飞檐’,但‘走壁’完全没有问题,它可以在轨道和隧道壁洞上自由行走,省去了铺设走行轨这道工序,不仅节约了人力,还提高了施工效率。”张亮解释道。
一号线公司工程管理处副处长邢建军告诉记者,1号线南段轨道全长约38公里,其中青岛站至青岛北站约15公里,是全线关键控制区段。为了确保轨通目标,土建单位紧紧围绕区间作业面提供开展劳动竞赛。洞通后,轨道单位以轨通为目标,倒排工期,高峰期共同时开工13个作业面,施工人数达到1100多人,轨道运输车辆13组,铺轨设备39台,有效保障了轨道工程顺利开展,按期实现轨通目标,为后续电通和通信通提供有利条件,为1号线全线开通打下坚实基础。
青岛地铁1号线全长59.97公里,设41座车站,从王家港站至东郭庄站,连接西海岸、市南、市北、李沧、城阳五区,是山东省重大工程项目。2020年底,1号线北段(青岛北站至东郭庄站)通车。
闪电新闻记者 孙杨 辛鹏 青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