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李卓蔚)为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4月18日至4月23日,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在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师专附中开展“2023年世界读书日”系列研学活动。
本次活动,云南民族博物馆以“博物赏心读史明智”“触摸‘纸寿千年’的奥秘”为主题,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了《国史大纲》读书分享、传统造纸术科普等课程,将古籍修复、手工装订线装书、体验花草纸制作等博物馆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实践活动中。
【资料图】
活动现场李宝强摄
4月18日,“博物赏心读史明智”2023世界读书日活动特邀云南民族博物馆之友李宝强(昆明师专附中)、杨璐源(云南省图书馆)作为主讲老师,与师生们进行分享和互动。李宝强老师通过多角度阐释,通过《国史大纲》一书,为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提供了根据。杨璐源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古籍的发展简史及修复技艺,并现场演示制作线装书以及修复古籍。
制作线装书李宝强摄
修复古籍李宝强摄
“体验古籍修复后,我体会到了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不易和艰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书籍正是传递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所在”……昆明师专附中的同学们在参与活动后纷纷发表感言。
活动现场李卓蔚摄
4月23日,云南民族博物馆的吴松懿老师为云南师范大学的师生们讲解了我国传统造纸术的起源、发展和应用,介绍了云南民族手工纸的制作原材料和制作流程,带领同学们体验花草纸制作等流程,使参与的同学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手工纸制作体验李卓蔚摄
“文献学专业的同学们在了解了纸张制作工艺后,对文献载体从简牍转变为纸张这段历史会有更直观的感受。”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中国历史文献学毛丽娟老师表示,此次活动内容与专业联系紧密,介绍了云南少数民族不同地区的造纸工艺,让同学们能够多角度了解文献载体背后的历史故事。
活动现场李卓蔚摄
“其实越南也有手工造纸,但我对越南的手工造纸没有太多了解。通过活动,我体验了云南的手工造纸工艺,希望回到越南当老师后,在教授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能将中国民族文化融入课程设计当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1级留学生硕士班的越南学生阮玉碧说道。
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班2021级李云舒说道:“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是,胡老师提到少数民族纸张生产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生产制造以及消费,造纸工艺、纸张的诞生不仅对当地经济、文化、政治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对民族文化推广交融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汉语国际教育2022级留学生博士班张宗实表示,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参加本次活动正是想要近距离感受中国古代人的智慧。他说:“教育也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途径,希望以后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体验课程带到印度尼西亚。”
云南民族博物馆将博物馆“搬”进课堂,让历史知识、传统民族文化在校园里“活”起来。根据不同年龄进行研学活动设计,在体现活动趣味性、故事性的同时,也引发了师生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更多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民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