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委会郑家庄生活着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嵌入式聚居村。位于村中心的民族同心亭,采用了藏族的T形大柱子、红墙,傣族的白塔顶等多民族元素,象征着民族一家亲。民族同心亭的近旁,有一家木瓜园农家乐,满院种满了木瓜树,是纳凉休闲的好地方。木瓜园的老板是纳西族人,建盖了纳西族特色的房屋,经营的却是白族特色菜肴。像民族同心亭和木瓜园这样各民族元素水乳交融的场景,在郑家庄比比皆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团结意识深入人心

村里的老人都还记得,60多年前,7户藏族、2户傣族迁入了郑家庄。村民们手把手教他们生产生活经验,让他们很快适应并在郑家庄扎稳了脚跟。改革开放后,藏族村民发挥懂药材、懂经商的优势,在外面闯出了一条路子,又回村带领其他民族的村民做起了药材生意。如今,村里60%以上的年轻人常年在外做中草药营销生意。

“我是藏族,我媳妇是白族,我们都相互尊重各自的民族习惯。”藏族村民小组长杨秀弟说。在郑家庄,各民族间相互通婚占60%以上,有的家庭甚至由3个不同民族组成。各民族之间不分彼此、亲如一家。将关乎民族团结的一切大小事列入村规民约,已成为郑家庄的常态。

“我们都是郑家庄人”。经过多年的融合,团结意识已深入郑家庄人的心里,成为大理州“共建共治共享的典范、自治德治法治的榜样”。在建立“1+2+7”民主议事制度(“1”是指党支部书记,“2”是藏族和汉族的两名村民小组长,“7”是7个民族各一位议事代表)基础上,郑家庄创立了“民族同心议事制度”,各民族的权利都得到平等尊重、充分保障,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民主管理中创新4个“多民族”: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实现民主议事、阳光操作。

亲如一家共谋发展

村里占地33亩的湿地公园,原是村民自家的老宅基地和自留地。2012年,为了改善生活环境、保护洱海源头水质,村里通过“10人议事小组”商议,决定建设生态湿地公园。涉及土地的村民们不仅不觉得利益被侵犯,反而纷纷捐出土地,最终让全村又增添了一隅美好风景。

近年来,郑家庄先后整合项目资金1700多万元,建设了多民族文化广场、湿地公园,实施了道路改造、绿化亮化美化彩绘工程,实现水、电、路、房、能源和环境建设“六到位”。由合作社牵头盘活土地资源,鼓励群众种植药材、烤烟等经济作物,确定“农家乐”旅游业、生态畜牧业养殖、生态烤烟种植、中药材销售的发展目标,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事参与、民俗体验、休闲纳凉、民族风情等于一体的参与性、体验性强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打卡点。

每年中秋节,村里都要组织各族群众举办“中秋团圆饭”。全村700多人在“团圆饭”里话乡情、谋发展,让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记住乡愁,吃出家人团圆的味道,增强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引导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24年来,“中秋团圆饭”从未间断,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

郑家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7个民族一家亲,同唱民族团结之歌,共谱民族团结之曲,齐圆民族复兴之梦,成为了大理白族自治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一个缩影。

2021年,郑家庄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660.9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340元。郑家庄村正积极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及污水处理工程等配套设施建设,供水、排污、电力、通讯现代化,全力打造“景在村中、村在景里”的乡村振兴典范。

团结心语

大理州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在全社会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实施“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三年行动计划,有力促进示范区建设实体化、项目化、工程化;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等工作模式,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为主阵地,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打造了洱源郑家庄、剑川桑岭村、永平曲硐村等一批示范效应明显、特色亮点鲜明的示范典型。

云报全媒体记者秦蒙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