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古庙旁,槐树下,篮球场上一群孩童正伴着欢快的旋律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就像一幅轻快明朗的画,尤为动人。

祥云县普淜小学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普淜镇,创建于1733年,具有289年的办学历史。走进普淜小学,便可以深深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气息,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树下纳凉的学生哼着的小调,多样化的民族元素充斥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处处都充满了温馨的民族文化气息。

普淜小学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目前学校共有17名教师,320名学生,其中来自彝族、白族、壮族、傣族五个民族的学生有159名,占49%。学校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通过课程设置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2016年,普淜小学被评为县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普淜小学将课堂教学和课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出黑板报,自制手抄报,参加作文竞赛,绘画、书法等活动,让学生去更好地感受生活,更好地成长。“这些粘贴在学校各个角落的手抄报,还有这些黑板报都是她们自己画的、写的!她们的字写得比我还好呢!”普淜小学校长李明打趣道。

“学校把每天三次的课间操改成了民族舞蹈,学生也喜欢,我们老师看着也高兴。”普淜小学教研组长何丽萍老师说。操场上,不同民族的孩子们跳着同一支民族舞,一同感受着节奏里的热情,这不仅拉近了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更传承了民族文化,增进了学生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

普淜小学始终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校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孩子们在学习成长环境中,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校就在醒目的位置,从学校大门到操场,从槐树下的休息区到教学区,都贴着宣传标语,让学生耳濡目染,在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我喜欢她们的服饰,我喜欢和她们在一起学习、跳舞,我就是很喜欢我的伙伴们!”一名身穿彝族服饰的汉族六年级学生黄邵禹激动地向记者说道。作为寄宿制民族学校,普淜小学有222名寄宿生,这样师生能一同学习,一同娱乐,一同生活,也让普淜小学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民族大家庭。

普淜小学的老师们不仅教导孩子们学习,更担起了他们的大家长,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寄宿家园去呵护她们各方面的成长。几年来,普淜小学在学校课题组完成了《农村学校寄宿制学生管理探究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法探究研究》县级课题,并取得结题证书。学校不仅重视民族学生的学习问题,更重视他们的心理、身体问题,将民族教育向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迈进,让学生养成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在温馨的集体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如今,普淜小学不断坚持教学与生活相融合,传承与创新相交汇,不断提升民族教育的办学水平,不断挖掘民族教育的特色元素,让学生们犹如一朵朵民族之花,竞相绽放。

云报全媒体记者 博达 吴沛钊 段苏航 通讯员 陈琳玲 刘香艳 马兰娟

推荐内容